單位裡,能成事的人一般有這幾個特點
單位裡,能成事的人一般有這幾個特點:1、考慮事情長遠;2、有好勝心;3、有決斷力;4、敢豁出去。
最近幾個月,陸續有七八個年輕讀者問我同一個問題:進了單位之後,發現周圍人都混着,那還是不是該好好幹?
這個問題,說實話,挺讓我犯難的。
因爲一提到單位,很多人腦子裡第一個蹦出來的念頭就是"安穩"、"躺平"。你要告訴他們還得好好幹,他們會覺得你是不是腦子進雞湯了。
都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話放在單位,那簡直就是刻在門楣上的座右銘。
但單位裡面,真有那麼邪乎嗎?就沒有混出點名堂的人?
其實,還是有的。
我那幾個學生,有個進了某委的孩子,天資聰穎,剛進去就發現,他這幫同事們,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水羣,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泡茶。
他戲問我是不是也該買個保溫杯,學着泡茶摸魚,反正反正也沒人管,他業務做得再好,和旁邊摸魚的也是一個樣,都是年底96分,誰也超不過誰。
想了想,就問他一個問題:爲啥你們單位領導都是從基層爬上去的,他們當年也是這麼混日子的?
這孩子一下子就愣住了。
辦公室那幫領導,年輕的時候也是從科員做起的,也在這個體系裡摸爬滾打過,怎麼他們就能爬上去呢?
想通了這個問題,才發現,其實單位裡混出名堂的人,都有幾個共同點。
第一點,考慮問題長遠。
短視的人,就想着眼前這一畝三分地。我幹好了,領導也不會多看我一眼;我幹砸了,領導也不會扣我工資。既然如此,那就混吧。
但長遠的人,他在想什麼呢?
他在想,今天我把這事兒辦妥了,明天領導再安排類似的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三五年後,我經手的關係多了,我的履歷豐滿了,單位裡誰最瞭解某塊業務?一打聽,是我。哪天領導要提拔一個合適骨幹,誰最合適?還是我。
表面上看,混日子的和幹活的,可能都是一個96分,但骨子裡積累的東西,天差地別。
而且現在單位也不是老思路了。你以爲大家還是老一套論資排輩?那你可就out了。現在的單位領導也懂績效,懂激勵,知道誰是真幹活的。
如同去年,武漢有個單位的年輕人,因爲能力突出,33歲直接破格提拔當了副處,引起軒然大波。那些守着論資排輩的老人們,氣得肝疼。
那麼這事兒怎麼看?長遠!這就是單位內卷的開始。你以爲單位裡的人能一輩子混?錯了,現在的單位裡,已經颳起了能力風暴。
看不到這點的,要麼是信息閉塞,要麼是不願面對現實。
第二點,內有好勝心。
什麼人最適合進單位?很多人認爲是那種性格溫和、不愛冒尖的人。
其實恰恰相反,單位裡最能成事的,反而是那些內心深處藏着一股勁的人。
你別看表面上大家都是一個樣,喝着茶水,看着文件,誰也不比誰高到哪去。但內心裡,真正有志氣的人,他會把每一個任務當成一次考驗,會暗暗較勁。
我有個師兄,當年進了某省廳,表面上看跟大家一樣,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但私底下,他把每一次文件起草都當成一次較量,反覆推敲,力求完美。
結果十年過去,他成了單位裡的筆桿子,文件到他手裡,那叫一個滴水不漏。領導安心,同事信服。現在人早就是實職了,單位裡的人見了都繞着走,誰也不敢小瞧他。
這就是內在的好勝心在起作用。你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而且威力巨大。
第三點,看清形勢,有決斷力。
單位的人,最怕的是什麼?是看不清形勢。
就像有些人,領導明顯是想推動,他還死守着老規矩;領導明顯是想突破常規,他還拿着條條框框說事。
這不是沒眼力見嘛。
真正能在單位裡成事的人,他們都有一雙看清形勢的眼睛。領導的言外之意,上級的z策方向,單位的未來發展趨勢,他們都能洞若觀火。
敢於在關鍵時刻做決斷。哪怕是打破常規,也要把事情辦成。
大多數人都在嚷嚷"不可能完成"。
第四點,關鍵時刻敢豁出去。
單位裡最怕那種"差不多就行"的心態。如果只是做到80分,交個差不多的答卷,那領導肯定不會對你另眼相看。
但做到了95分以上,這就不一樣了。
能成事的人,關鍵時刻是敢豁出去的。熬夜加班,反覆推敲,爭取各方支持,他們願意付出常人不願付出的努力。
你說,領導能不知道誰是真正有擔當的人嗎?
覺得在單位混日子就能過得舒坦的年輕人,我只能說,你們想多了。
短期看,混日子的和拼命乾的,可能拿一樣的工資。但長期看,差距會越拉越大,直到有一天,你發現自己被遠遠甩在後面,再想追趕,已經來不及了。
像個旁觀者一樣看別人在單位裡爬上爬下,幻現自己也成爲那個爬得最高的人。
不管在哪裡,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單位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