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泉趙軍罕見露面!4000字路演全紀實

7月25日下午,知名私募基金掌舵人趙軍罕見現身,參加一場線上路演。

趙軍是中國私募對衝基金的標誌性人物,2000年初曾是嘉實基金的投資總監,之後創立私募淡水泉,成爲中國內地“奔私”的第一代人物。

他以逆向投資見長,並長期受託管理國際大型主權基金A股賬戶。

上半年市場機會呈現“啞鈴型”特徵。一類是過去幾年表現較好的價值紅利類資產,這類資產在今年整體表現並不突出,但內部分化,銀行股表現一枝獨秀;另一類是新興成長類資產,這類資產呈現快速輪動特徵,年初是AI算力、機器人,之後則是由新消費和創新藥接力。

回顧上半年經濟情況。首先,政府部門在穩經濟、穩增長方面持續發力,但企業和居民部門的信心仍有待修復。其次,從價格指數來看,股價企穩回升,房價和物價(CPI/PPI)尚未完全扭轉。最後,出口成爲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總需求的主要拉動,下半年在美國全球加徵關稅的背景下存在不確定性,還需進一步觀察。

外圍資金方面,美國例外論的鬆動或將推動全球資本的再平衡。在經歷4月關稅極限壓力測試後,美國、歐洲、亞洲等新興市場都從下跌中得以恢復,投資者也重新展現出對股票市場的熱情,全球風險偏好擡升。據統計,全球基金在中美兩個市場投資比例的變化情況,對中國市場的配置自2021年見頂後,近一年出現了低位企穩的徵兆,後續海外資金的系統性迴歸有賴於中國經濟復甦的確定性。

指數向上突破

7月以來,主要指數向上突破,顯著提升了市場對下半年的樂觀預期。主要看好三類結構性機會:

其一,優質中國資產的價值重估:不僅有市場變化帶來的估值切換,也有中國資產吸引力提升後帶來全球資金增配;

其二,中國優勢產業的全球化:很多優勢產業的頭部公司因爲具備更優秀的全球化能力,展現出較強的個股阿爾法;

其三,科技自主可控: 關注關鍵領域的國產化機遇,以及伴隨AI技術突破帶來的投資機會。

此外,我們重點關注方向還包括基本面邊際改善疊加增量政策帶來的機會,一些調整充分的經濟敏感類資產,如果有邊際改善預期或者增量政策,也可能成爲股價的催化。

例如雅江水電站激發了投資者對國內經濟的改善預期,“反內卷”政策對低位資產的催化。抓機會的同時,也需關注風險點。如果股價過於領先於基本面變化,漲幅過快可能引發回調風險。

投資團隊在做什麼

以今年市場爲例,在風險偏好擡升、經濟預期偏弱的情況下,有利於新興成長類資產的表現,短期追隨動量效應的投資策略也容易取得較好收益,中小市值股票表現佔優。另一個例子是過去兩三年經濟預期弱且風險偏好低的情況下,紅利價值或者低波動資產則更容易獲得市場的青睞。

具體在運用上,當我們自上而下判斷新興成長將會是接下來的主要投資方向時,我們產業組也會相應地在各自領域挖掘新興成長類的投資機會,投委會再去橫向對比各機會的大小以及投資時機等。

消費投資的得與失

今年上半年關於新消費的討論很火爆,實際上淡水泉對於新消費的佈局發生在去年,當時在內需相對乏力的背景下,我們更多想從出海角度找消費亮點。上半年我們較好地把握到了一些具有出海特徵的新消費機會,但與此同時,恰恰也是因爲對於出海權重的要求較高,我們也錯過了有的偏內需主導的機會。

近些年的內需消費有一個共性特徵,女性消費力量的作用更加明顯,例如在黃金飾品、奶茶、零食、美妝護理、甚至是某品牌汽車等領域,都體現了這樣的特點。女性消費有兩個特點,一是對新品牌的接受度高,也容易形成品牌的遷移;其次是傳播力強,願意分享,但這也可能意味着短時間內對品牌消費的超前透支。這兩點往往會對品牌持續性帶來較大的挑戰,基於這方面的考慮,我們對復購、留存等消費持續性的要求比較嚴格,導致錯過了其中的一些機會。

提起新消費,可能和大家印象中淡水泉傳統的能力圈有些不同。目前我們的消費組組長是一位95後的女生,此前兩位組長都已經是投管會的成員,近些年很多投資實戰推動了我們在消費領域的能力擴圈。我們在新消費有一個投資標的,消費組在研究品牌勢能持續性時,做了一些有意思的海外調研。在調研地區的選取上,先從最先進入的泰國市場入手,再到潛在最大的美國市場,受衆人羣既包括大量泛用戶消費者的調研,通過這些人羣來了解破圈程度和用戶習慣,也有資深忠實用戶的深度訪談,以此來幫助我們理解消費品背後的底層邏輯是否跨地區跨文化,和中國有哪些異同。基本面研究方法的迭代,有助於我們對這類機會的理解。

在泛消費領域,我們圍繞消費新趨勢以及出海,持續挖掘機會。我們研究發現,以往一些由男性消費者主導的行業,女性消費者的參與也變得越來越多。比如在遊戲行業,2024年以來全球和中國都出現了女性玩家佔比上升的趨勢,很多面向女性設計的遊戲,甚至成爲了行業爆款。另外從更大的宏觀背景來看,過去20多年中國一直是物美價廉商品的世界工廠,前幾年開始出現高附加值產品的出海,未來在服務項下是否也存在出海的機會?

我們認爲答案是肯定的,尤其在娛樂領域具備非常高的出海可能性。過去幾十年,美國的娛樂出海一直做得很好,從好萊塢電影、NBA球賽、迪士尼主題公園、再到巨星演唱會等等,美國娛樂業出海追求身臨其境的體驗感,消費單價往往比較高。

近幾年我們看到中國的娛樂出海卻是相反的,以遊戲、潮玩、短視頻等行業爲代表,通過低單價、低門檻的平價形式向全球輸出快樂,中國從過去提供商品消費的“世界工廠”轉變爲向全球輸出平權、普惠快樂的“多巴胺工廠”。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認爲這個領域存在不少的投資機會值得我們去挖掘。

科技股佈局

上半年的科技行情分爲一季度和二季度兩段主線。一季度核心敘事是由DeepSeek引發了對中國AI信心的提升,這個階段我們在投資上的收穫主要得益於去年底的一些佈局。

結合我們美國、新加坡同事對海外AI進展的研究,以及從國內一級市場瞭解到的情況,觀察到AI領域的發展有快有慢,比如辦公、視頻、廣告這些場景目前受益於AI的業務提升更大,我們在其中做了一些佈局。

二季度在經歷了關稅的短期擾動後,市場重新迴歸到海外算力主線,這個階段我們也抓住了一些機會。整體來看,上半年科技板塊的波動很大,我們有一個正貢獻比較大的重倉股,上半年股價漲幅挺大,但是上漲過程中由於關稅等外部事件的影響,多次出現大幅波動。

一方面我們加緊對該企業基本面的跟蹤研究,確認公司基本面趨勢沒有問題,另一方面在選擇堅定持有的同時,股價下跌時我們還在不斷加倉。

我們認爲,下半年AI依然會是科技板塊重要的投資主線。微觀調研來看,很多中國的電子、半導體公司已深度參與到全球AI產業鏈,利潤甚至比之前市場認爲好生意模式的果鏈還要豐厚。宏觀角度來看,中美兩國無論在AI人才還是技術優勢上都顯著領先其他國家,儘管AI應用端還處於早期階段,現象級應用也尚未出現,但在各行各業都有一些落地開花,出現了一批有一定收入體量的AI產品。

分板塊來看,我們認爲下半年AI機會將體現在:1)海外算力方面,目前景氣度較高,我們更多關注結構變化帶來的機會,如GPU組網形式的變化、ASIC和GPU的佔比變化;2)國產算力領域,儘管目前仍處於相對被壓制的狀態,但長期來看我們認爲存在機會。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互聯網大廠和政府國央企的持續投入,國產自主可控大模型和GPU將會是趨勢;3)AI應用領域,當前處於百花齊放的狀態,很多公司都在加入一些AI的功能,我們看好那些主業基本面趨勢好、同時AI對其能有加成作用的公司。

左側佈局週期類資產

今年上半年我們主要圍繞電力設備、汽車等成長類資產進行佈局,近期反內卷帶來的順週期機會,我們提前也做了一些左側買入。

剛剛談到科技行業的機會,週期工業組上半年也有一個機會是與TMT組協同完成的。當時TMT組研究 PCB和CCL產業鏈時發現,上游電子布環節有特別缺貨的現象,而這個環節的主要玩家是相對傳統的建材公司,由我們週期工業組來覆蓋。我們兩個組一週之內進行了很密集的調研,TMT組負責調研需求端下游客戶的情況,週期工業組則負責供給端,我們摸排了日本和臺灣競爭對手的擴產節奏等,最終交叉驗證了產業的高景氣,較好地把握住了機會。

以電子布爲例,這類機會對技術迭代的認知要求比較高,這就需要我們掌握第一手的產業動態去判斷是不是機會、以及多大級別的機會。

這個例子還有一個細節,原來我們週期工業組的組長現在也是投委會的資深基金經理,一開始他對這個機會是比較謹慎的,但是即使對機會的看法有分歧,這位資深基金經理並不是就不參與這個項目了,還是在積極利用他的產業資源,賦能團隊做多方位的調研驗證。

在淡水泉,儘管組內有不同意見,但投資火花我們不能一下就被撲滅了,大家是一個團隊,分歧當中共同行動,一起爲最終的投資結果盡職盡責。

談及汽車行業

近年來汽車行業呈現三個新特徵:第一,車的科技屬性越來越強,智能化越來越強。第二,從賣方市場變爲買方市場,只有產品力足夠強或性價比高的車型,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第三,營銷方式上重視流量效應,車企之間從卷產品蔓延到卷流量,一些車企高管以自身IP帶來流量效應,增添銷售動力。

汽車行業我們看好三個方向:高端化、智能化、出海。首先,中高端自主品牌正迎來量價齊升的黃金期。與國外高端品牌車的降價相比,國內一些好的自主品牌車型反倒是一車難求。國內高端車雖然僅佔到行業20%的銷量,卻貢獻了50%以上的利潤,超2000億元的利潤池,具有很大的利潤彈性,這也是我們看好高端品牌的原因之一。

其次,智能化決定了汽車的差異化,車企通過智能駕駛功能提升品牌溢價,通過訂閱模式升級自身商業模式,消費者也通過智能駕駛感受到科技改變生活,駕乘體驗大大提升。國內玩家實現了智能駕駛領域的全球突圍,例如奧迪車全面搭載華爲智能駕駛,奔馳車使用國內某公司智駕算法。最後出海方面,中國汽車出口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一,歐洲市場取代美國成爲出海主戰場,中國汽車的全球影響力正在實實在在地有所增強。

在新能源車產業鏈上,我們認爲未來機會集中在少數頭部企業,“唯有強者留其名”,腰部或尾部企業會面臨到較大的壓力。從電池中游的材料,再到上游的資源品,中國新能源車產業鏈在全球佔據着絕對主導地位,這種優勢短期內很難被顛覆。我們在調研電池企業的過程中也發現,頭部公司產能被打滿,而後面一些中小玩家卻在逐步退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