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日狂掃359億港元!創紀錄的南向資金都買了啥

港股回調之際,南向資金卻在加速涌入。

8月15日,港股三大股指集體收跌,恆指跌0.98%,恆生科技指數跌0.59%,恆生中國企業指數跌0.98%。然而,市場調整並未阻擋南向資金的洶涌流入。截至收盤,南向資金全天淨買入358.76億港元,創歷史最高單日淨買入紀錄,單日規模甚至超過8月前兩週總和。

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持續加碼港股,2025年累計淨流入已突破9389億元,僅用8個月便超越2024年全年總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從配置策略看,內地資金採取“啞鈴型”佈局,一手搶籌高股息金融股,一手增持科技成長與醫療板塊。數據顯示,8月以來,金融、信息技術及醫療保健成爲南向資金重點掃貨方向,淨買入額領跑各行業。

南向資金淨買入額創紀錄

南向資金買入港股的節奏突然加快。wind數據顯示,8月1日至8月14日,南向資金合計淨流入額僅爲330.55億港元。但8月15日,僅1天時間內,南向資金全天淨買入金額就達到358.76億港元,創歷史最高單日淨買入紀錄。其中盈富基金、恆生中國企業、南方恆生科技淨買入額位列前三,分別獲淨買入127.88億港元、53.56億港元、21.77億港元。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觀察,2020年至2024年,資本市場南向資金成交淨買入額分別爲6721.25億港元、4543.96億港元、3862.81億港元、3188.42億港元和8078.69億港元。2025年春節後南向資金流入開始加速,呈現出規模大、速度快的現象。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5日收盤,今年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港股已超9389億元,超過2024年全年,且創歷史新高。年內南向資金出現淨流入的交易日佔比超八成。

南向資金近期熱衷購買哪些產品?從購買偏好來看,今年,南向資金偏好“啞鈴型”配置:一端配置高股息資產,一端則是科技成長、可選消費板塊。

不過近期趨勢已有一定變化。記者注意到,截至8月14日,近1個月來,南向資金在wind金融、wind信息技術、wind醫療保健板塊的淨買入金額分別爲482.2億港元、317.48億港元、238.54億港元,在wind可選消費板塊則淨賣出220.05億港元。

業內認爲,這種“棄消費、追金融醫療”的操作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也一定程度上帶動港股行情的變化。例如,今日雖然港股大盤下跌,但醫藥股、券商股走強,銀諾醫藥-B(02591.HK)漲超200%,派格生物醫藥-B(02565.HK)漲超32%,基石藥業-B(02616.HK)漲超24%,中國銀河(06881.HK)漲超9%,中信證券(06030.HK)漲超7%。

個股方面,截至8月14日,南向資金持倉騰訊控股(00700.HK)金額最高,達到5564億港元;持倉中國移動(00941.HK)、建設銀行(00939.HK)、工商銀行(01398.HK)、小米集團-W(01810.HK)均超2000億港元。

南向資金爲何加速流入?業內機構多認爲與估值、資產荒等情況有關。

華南一位基金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港股此前經歷了較長的回調期,即便近一年來有所上漲,但仍處於估值窪地。此外,港股市場有許多國內稀缺的資產,如騰訊、美團、阿里這樣大的平臺公司。因此受到很多內地資金的關注。

也有機構認爲,南向資金加碼流入港股實際上也是“資產荒”的體現。中金公司近日發佈的研報稱,資金充裕但缺乏優質資產,推動南向資金持續流入。截至6月,中國M2高達330萬億元人民幣,是GDP的2.4倍,不僅規模創歷史新高,與GDP的差距也是歷史新高,居民部門名義儲蓄也在不斷增加。但回報與成本倒掛的情況下,私人部門信用收縮仍在延續,經濟未有全局修復,能提供新增長點或確定回報的資產較爲有限。這一背景下,內地資金需要尋求有效配置機會,不論是穩定回報的分紅資產、還是成長屬性的新經濟板塊,港股都具有比較優勢,進而吸引南向資金加速流入。

能否爭奪定價權?

Wind數據顯示,2024年南向資金合計買賣金額約爲11.23萬億港元,佔港股市場成交金額的34.64%。而在此之前,2021年至2023年,南向資金合計買賣金額佔港股市場成交金額的比例在20%~30%之間,2017年至2020年,南向資金成交佔比在10%~20%之間。

南向資金能否跨過珠江,獲取定價權?目前業內仍存在一定分歧。

從港股存量持股結構來看,外資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國泰海通證券今年6月的一份研報顯示,當前外資在港股的持股佔比從2020年10月的75%降至2025年6月的61%,但持倉佔比仍然較大。

“在港股這樣一個開放市場,兩個因素決定了南向資金不可能有‘絕對定價權’。”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海外策略分析師劉剛提出,第一是做空機制,2000年以來,港股市場賣空比例呈階梯式擡升,在市場情緒波動較大時甚至一度超過20%,對於股價的短期走勢也往往起到重要作用。但南向資金暫時還無法參與賣空。第二是南向資金無法參與定增和配售,加之港股的“閃電配售”機制,使得南向資金還面臨短期內巨大的供給壓力。

不過,南向資金正在部分領域建立起顯著的市場影響力。國泰海通研報顯示,南向資金在泛消費、紅利板塊上的定價權正在提升,在食品零售、電信服務等領域的持倉佔比超50%。

中金公司研究顯示,南向資金持股佔比在30%以上個股基本以小盤股(市值在50億港幣以下)和紅利股爲主。2024年南向資金增持的前15大個股中高分紅標的佔比約爲三分之二。這一點同樣也體現在AH溢價上,AH兩地上市的公司中絕大多數均爲國企和傳統板塊,其中金融、能源、電信、公用事業等板塊市值佔比約80%,歷史上每一次南向的大舉流入往往對應着AH溢價的快速回落。

記者注意到,恆生滬深港通AH股溢價指數從6月2日的137.22點快速回落至8月15日的122.59點,創下2021年以來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