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神曲》的愛與救贖,在700年後迎來了答案
COCO來送演出票啦!
地獄、煉獄、天堂可以被靈動地搬上舞臺嗎?中世紀對哲學、生命、愛的思考可以再次被輕盈地探討嗎?文學史詩鉅作可以跨越700年被世人流暢地解讀嗎?
音樂劇《神曲》告訴你:都可以。
正值中意建交55週年,這部改編自但丁同名著作的意大利殿堂級音樂劇《神曲》登陸中國,驚豔衆人。
卡司佳、改編妙,奇幻與現實共同交織於舞臺,讓人跟着但丁遊走於“三界”時不禁感慨:現在的音樂劇已經發展成這個樣子了嗎?
巨幅史詩,翩然落地,穩穩地很驚豔。這個夏天,《神曲》不容錯過。
第一層驚豔,來自直觀的舞美視效。“好的舞美,讓人穿越時空”,《神曲》做到了。
還原場景,是把文學作品搬上舞臺的一大難點,而《神曲》更是難上加難。它講述的是一箇中年男子在人生低谷時,遊歷地獄(看罪惡受苦)、煉獄(看靈魂淨化)、天堂(看至善至福)的靈魂救贖之旅。
故事涉及了大量非現實可觀的奇幻場景,以及抽象的內心掙扎,如果營造不出對應氛圍,則會讓觀衆感到“抽離”無法信服並進入。
《神曲》用3D投影舞美設計解決了這一難題。
通過精心設計的機械裝置與3D動態投影相結合,《神曲》實現了3D裸眼般的視覺效果。舞臺上彷彿搭建出了一個第二時空,劇院變成了一個流動的真人影院,大幕的另一邊劇情在真實上演,我們隔着透明幕布悄悄窺探,沉浸感拉滿。
這樣的好處不只在於還原場景,還在增加層次,加深縱深。
劇場是一個空間,舞臺是另一個空間,而投影又可以一下呈現多重場景與空間,層次與縱深被無限拉長,另一個世界愈發寬廣而神秘,彷彿要把人吸進去。
舞美大框架有智慧,小細節也很用心。
爲了區分地獄、煉獄、天堂三個抽象空間,《神曲》在燈光、霧效、音效上都有區分:
地獄:壓迫的機械結構、傾斜空間、強烈重力感;
煉獄:浮霧、階梯、節奏感光影構成“等待”的象徵;
天堂:極簡幾何、無限光域、線性結構營造出非物質化空間。
烈火焚燒的地獄、光影流轉的煉獄、聖光環繞的天堂,用主創的話說就是:“它們不再只是‘看得見的場景’,而是變成了坐在劇場裡身體會感受到的空間。”
除了技術,劇團在服裝上也是下了狠功夫。
爲了完美呈現中世紀與神話世界的交融,劇組特別設計並製作了超過200套華麗服飾。每一件服裝都嚴格遵循歷史與藝術審美,採用複雜的刺繡、手工珠飾和特殊面料製作。中世紀的典雅與神話的奇幻完美結合,每一個角色都彷彿從歷史的畫卷中走出。
夢幻之人遊走於夢幻之景,在這裡,你能輕盈墜入但丁筆中的三重世界,如夢似幻,隨思隨想。
如果非要用一個字形容《神曲》的演員,那或許是“穩”——輕輕鬆鬆的穩,穩穩當當的厲害。在這裡,高超是一種常態,你不會產生任何擔憂,只需盡情享受,徹底徜徉於音樂與情節,等待一波又一波的心靈洗滌。
他們用吟唱拉開故事帷幕,引人墜入遙遠的中世紀;用詠歎調勾勒天堂的純淨,喚人邁向神聖之光。
他們用肢體構成三兇獸;用柔和的雙人舞展現弗蘭切斯卡和保羅的愛戀;用楓葉傘的單人舞配合皮婭的獨唱……
哪怕語言有國界,但情緒、技術、表演無隔閡,無論是歌者還是舞者都以誠心帶來了令人安心的演出。
音樂設計上《神曲》也做到了“音樂是這部劇真正的主角”,音樂不是背景,而是語言本身,是結構與情緒的締造者。
整部劇的音樂結構呼應三界節奏:
“地獄篇”大膽融入重金屬與電音,節奏碎裂,用搖滾描摹九層地獄中的靈魂沉淪與掙扎;
“煉獄篇”旋律更加流暢,用交響器樂與古典絃樂的溫和低語,引導懺悔者走向光明的救贖之路;
“天堂篇”轉爲人聲合唱與宗教詠歎調,純淨悠揚的女聲,宛如柔和聖潔的光束,映出神性,照拂世間。
從地獄到天堂,耳朵經歷了一場奢侈的旅行。
作爲觀者,你無需懂意大利語、無需讀過原著,吟唱開啓、光影籠罩,音樂自然會將你托起送入沉思的溫牀與洗禮。
剝開神學的外殼,《神曲》最動人的,是但丁作爲一個真實的人的困境與追尋。
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站在人生中途(35歲)的流亡者:政治失意,愛情無望,在象徵性的“幽暗森林”中徹底迷失。
但丁不再是冰冷的文學符號或神壇雕像,而是每個曾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人的精神鏡像。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代表理性的指引,他一生愛而不得的貝雅特麗齊照亮他通往天堂之路。它探討了罪與美德、理性與信仰、愛與永恆……將“七宗罪”與“愛的缺失或扭曲”鏈接,讓古老的教諭瞬間接通了現代人的情感經驗。
所以你可以把這部作品當作一次“但丁歷險記”:一個35歲的人迷了路,在一個失意的夜晚,發現自己置身於一片幽暗的森林,跌進地獄、走出煉獄、仰望天堂。他帶着我們一步步向前走,走出每個人心裡的長夜,重新見到了羣星。
所以別被“經典”二字嚇退,這是但丁穿越700年,遞給我們的一份關於勇氣、愛與救贖的邀請函。不妨應邀前往,一起思考並穿越“幽暗森林”抵達“頭頂的星光”吧!
編輯:Nagasaki
撰文:Miao
排版:Cecilia
設計:Lidianer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