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10年話淡水——從港口魚味到社區青草香 淡大學生細膩書寫小城脈動

《淡淡》十年紀念展從歷年個案中萃取呼應五感的細節和元素,試圖讓參觀者重新認識淡水的獨特魅力。圖/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提供

●每學期捎一封情書

從古厝窗影到淡水獨特的大小溪流聲,從港口魚味、茶莊茶香到共耕社區的青草香,最後再融合爲視障生設計的觸覺體驗。「淡淡拾光‧中流前行:《淡淡》十年紀念展」19日在淡江大學黑天鵝廳揭開序幕。《淡淡》地方誌出刊10年,由淡江大學中文系旗下的田野調查研究室負責經營。這本獨立發行的小志每年7月和12月出刊,淡江大學部學生負責編採,透過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將淡水的人、事、物化爲文字與影像。翻開《淡淡》,就像品味一封又一封字句斟酌、當代年輕人寫給淡水的「情書」,這段談了10年的純愛感情,記錄着這座傍水之城的呼吸與脈動。10年展策展人曾允泰提出「五感體驗」企畫,彌補紙本聞不到、聽不見的限制,從歷年個案中萃取呼應五感的細節和元素,試圖讓參觀者踏進展間,藉由《淡淡》重新認識淡水的獨特魅力。

●邊出刊邊籌組糧草

《淡淡》創立於2015年,一開始由建築系與中文系學生髮起,草創初期靠着年輕人熱血跟當時掛名發行人的淡江中文系榮譽教授周彥文慷慨解囊,師生一邊出版一邊籌組下一刊的糧草。《淡淡》發行至今已推出19冊,成爲地方小志中擲地有聲的存在,廣受喜愛。

現任發行人中文系黃文倩教授說,《淡淡》不是社團產物,也不是必選課,雜誌運作全部倚靠大學生的自發性參與。黃文倩非常要求《淡淡》稿子的品質,每學期運作流程嚴謹,決定當期主題,學生往下發展子題,接着實地走訪大街小巷,尋找個案,貼身觀察,收集材料並寫作。每一篇稿子背後經歷10次以上的改稿,講究史料覈實,最終由當期總編輯統整前言和結語,替地方故事增添國際視野與哲學層次的思考。讓《淡淡》不只是知識份子的自我滿足,而是企圖用世界的觀點回望求學的所在。

●跳脫觀光挖在地事

關於淡水的書寫何其多,曾經有人笑問黃文倩,淡水還有什麼可以寫?黃文倩認爲結合現在的觀點檢視淡水的過往,你永遠都可以找到新的題材─循着畫家前輩的腳步來一趟淡水繪畫之旅,聽着新住民選擇落腳淡水實現人生目標的故事,站在淡水球場上回望80年代臺灣高球選手揚名國際的高光時刻。

《淡淡》跳脫「淡水老街」的單一印象,深入挖掘土地紋理,以及其上的人情世態。各期聚焦不同主題,從「夜生活」到「銀髮族生活調查」,關心「新市鎮新生活」也重視「雜貨店踏查」,透過今昔對比與細節描繪,呈現淡水多元面貌。

●刻骨銘心土地之戀

透過每學期一封「情書」,《淡淡》讓學生與淡水發展出深刻連結。正如《淡淡》10年特展策展人曾允泰形容:「歷史感就像是心靈支柱。」時光浸潤下的事物之美在淡水俯拾即是,這份美的感受支撐着他跟團隊成員繼續寫作。10年來,這本刊物不僅記錄地方變遷,更成爲年輕人探索自我與土地對話的媒介。

《淡淡》發行至今已推出19冊,成爲地方小志中擲地有聲的存在;圖爲《淡淡》第19刊。圖/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