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走路太無聊?4招提高代謝、增加燃脂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如果你每天走路運動,但覺得路線跟速度一成不變有點膩,專家提供4招來增加挑戰性,也讓你的走路更有效率。

編譯 樂羽嘉

走路的好處再怎麼說都說不完。這種形式的運動的衝擊性低於高強度健身或是長距離慢跑,但走路其實也能給身體帶來極大的好處。

紐約健身教練諾蘭(Matthew Nolan)表示,「走路可以改善身體健康,透過強化心臟、幫助血液循環、降低血壓來預防心臟病和中風,增進心血管健康。」

他補充說,「走路對心理健康也很好,會釋放內啡肽,讓你心情變好、改善整體心理狀態。」

更重要的是,每天走路有助於增進骨骼和肌肉強度、改善關節健康。

紐約特殊外科醫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物理治療師莫多夫(Tyler Moldoff)指出,事實上,有慢性下背痛和膝蓋痛等毛病的人,可以透過定期走路的養生法受益。

莫多夫說,「我很興奮看到愈來愈多新研究指出,像走路這麼簡單的事情,只要適當去做,就能成爲絕佳的運動。」

莫多夫所謂的「適當去做」,是指每個星期以中等強度走150分鐘到300分鐘,大約等於至少每個星期走5天、每次走30分鐘,而且你應該以每天5000步到10000步爲目標。

如果你已經習慣每天10000步,可以透過其他方法更有效改善健康。專家分享以下4招讓你透過走路增加強度和耐力:

1. 保持快走的速度

根據美國政府的運動指南,成年人每週至少需要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但不是慢吞吞地散步。

莫多夫表示,有氧運動的強度通常用心率來衡量。

走路時要準確掌握心率不容易,但他建議一個簡單的方法,那就是聽快節奏的音樂(例如每分鐘約100拍的歌曲),然後按照節奏走路。「你可以在Google、Spotify或Apple Music上搜尋每分鐘100拍的音樂,挑一些你喜歡的曲風,試着讓自己的步伐配合歌曲節奏。」

「如果你跟着每分鐘100拍的歌曲走幾分鐘,你會發現自己開始有點喘,這就代表你已經達到中等強度的運動。」

如果這個節奏對你來說太慢,也可以試試每分鐘110拍或120拍的音樂,順便也讓走路變得更有樂趣。

2.嘗試間歇慢跑或快走

如果你還沒準備好在整個30分鐘以上的走路行程都保持快走的速度,可以考慮有意識地安排幾段加快步伐的時間。

諾蘭建議你可以在家練習,透過短時間的快走或小跑步來提升強度。例如開始加入30秒的小跑步或1分鐘的快走,等身體適應後,再逐漸延長小跑、快走的時間。

3.加入阻力訓練

諾蘭建議,「你也可以在走路時拿着輕量的啞鈴,或是做一些簡單的徒手運動,像是深蹲、弓箭步、伏地挺身,來鍛練不同肌羣。」

一開始,可以先事先規劃好你的路線,並選擇幾個固定地點做徒手訓練。提前寫下你的運動計劃,也能幫助自己更容易堅持執行。

例如做5下伏地挺身、15下仰臥起坐、1分鐘平板支撐,重複三組,或依照自己的情況設計不同的組合。重點是要定期更換訓練動作,確保鍛練到不同的肌羣。

莫多夫補充說,你也可以嘗試穿着負重背心,或揹着裝滿書的揹包走路,增加難度。「只要這麼做,就能提高新陳代謝率,進而改善攝氧量,燃燒更多熱量,」同時也能「強化腿部肌羣。」

4.嘗試有坡度的路線

莫多夫表示,選擇有上下坡的路線是提升每天走路強度的另一個方法。

他指出,走下坡有助於強化下肢肌肉,同時減輕心血管系統的負擔。

「有趣的是,走下坡通常會讓呼吸與心率更穩定、壓力更小,」莫多夫說,「這樣雖然感覺比較輕鬆,但其實比在平地走路更能有效鍛鍊肌力。」

另一方面,走上坡則能對心血管系統帶來更大挑戰,一些研究也指出這對膝關節有問題的人可能有幫助。

諾蘭強調,無論你選擇哪種方式來加強走路訓練,持之以恆纔是關鍵。

他說,「走路的好處只有透過規律、持續的練習才能真正顯現,我建議以每週大部分天數至少走30分鐘爲目標。」

不過諾蘭也強調,身體疲勞時,一定要適時休息,並留意任何疼痛或不適的訊號。

建立足夠的肌力與耐力來做這些進階的走路挑戰需要時間,但這是正常的。隨着規律練習,你會逐漸感受到健康效益愈來愈明顯。

(資料來源:HuffPost、Barry’s)

延伸閱讀:

慘業現場》無薪假8500人,最多在臺中 「同學在臺積電,我爲家業跑銀行」

「傳產界臺積」振鋒3倍營收擴廠 洪榮德:製造是我的夢想,臺灣供應鏈最棒

萬海運量可望超車陽明 百億投資專用碼頭,高雄港看齊新加坡

40歲還在裝年輕穿潮牌,Young Forty爲何引爆韓國社羣怒火

臺灣洗腎率全球居冠!醫曝3大習慣加速腎臟衰退,上班族超容易中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