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詐撲殺警示戶 存戶權益誰來顧?銀行陷兩難
銀行打詐。 報系資料照
警示帳戶節節攀升,金管會揮下鐵腕,祭出兩大監控指標嚴管銀行。據悉,已有三家銀行被列入「黑名單」,再不改善,最快7月恐將被公告。爲了避免商譽受損、遭市場點名,各銀行如臨大敵,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撲殺警示戶大作戰」。
金管會3月上路的控管機制,明訂兩大指標:警示戶佔比/存款帳戶佔比,以及警示戶月新增率/同業平均月增率,只要兩項指標同時超標兩個月,即列爲觀察名單,連續四個月未改善就會被公告,成爲全民關注的對象。
爲了展現打詐決心,金管會在7月4日(週五)將找各銀行討論「警示帳戶觀察指標與督促改善機制」的規劃,要研究公佈警示戶黑名單的做法。
近年金融機構警示戶概況
在這樣的壓力下,銀行採取最簡單、也最激烈的「去風險化」手段。只要帳戶有風險跡象,就直接封鎖功能。
尤其久未往來、低餘額、低活躍的帳戶首當其衝。近期包括臺銀、合庫、凱基銀、臺中銀都已採行限制措施,暫停不活躍帳戶(指久未往來帳戶)的網銀轉帳、ATM提款等線上交易功能,民衆得親赴臨櫃、重新KYC才能解凍。
凱基銀、臺中銀已公告,針對存款帳戶一年內沒交易且帳戶餘額低於一萬元者,臺銀則是帳戶逾半年沒交易且餘額低者,全都暫停帳戶線上交易。
一家民營銀行高層坦言,「詐團不滅,警示戶就難降,我們只能事前,在認爲它(帳戶)有風險時,就先擋下來。」
但在銀行全力壓制風險的同時,存戶權益卻可能成爲被犧牲的一方。
如今整體氛圍幾近「風聲鶴唳」——凡有風險徵兆者一律先封殺,不問用途、不看背景。這樣的作法,也引發業界不同聲音。
另一家銀行主管說,現在很多降低警示帳戶的手段,只剩不停限縮業務,從降低ATM提款上限、限制網銀轉帳額度,幾乎是「全面去風險化了」,但是卻忘了如何從源頭強化KYC流程。
就如同自然人憑證驗證開戶,因相關帳戶成爲警示戶而被多家銀行暫時停辦,在金管會認爲不能「一刀切」後,各銀行加上額外驗證機制(如加他行實體帳戶)又重新啓動,這纔是制度應有的迴圈。
全臺銀行有逾30家,一家銀行關業務,還有另一家願意開放;但若此風氣蔓延,最終可能不是「打詐成功」,而是「普惠金融後退」,留下的是一片冷清的戰場與逐漸封閉的金融大門。
當銀行只剩「封鎖」這個選項,或許我們該問的不是它封了誰的帳戶,而是我們的金融信任體系,究竟正在關上哪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