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透明淡水河」!彭啓明:盼與塞納河一樣能游泳
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17日與水利署簽署合作備忘錄。(蔡佩珈攝)
淡水河是北臺灣重要河川之一,但因爲生活污水排入,水質時好時壞,環境部長彭啓明17日強調,與經濟部水利署簽署合作備忘錄後,將進一步建置「透明淡水河平臺」即時向外界公開污染情形、強化河川治理,期許淡水河能與法國巴黎塞納河一樣可以游泳。
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17日與水利署簽署合作備忘錄,希望借重水利署豐富的水利調查相關資料與服務經驗,展開氣候變遷跨域調適、治理、污染防制等議題合作,共同迎接氣候變遷。
彭啓明指出,環境部最近將推動「透明淡水河平臺」,水利署也掌管水相關資源,兩部會關係可說是脣齒相依,盼透過本次MOU簽署讓雙方合作更加緊密。
他進一步說,淡水河流域橫跨北部多縣市,也是臺灣重要觀光指標,亦具發展水上觀光潛力,即便投入逾2000億長期治理,水質卻時好時壞,主因爲污水處理未全面普及,部分地區接管率不足,導致未處理生活、工業或農業污水直接排入、極端氣候等,透明淡水河平臺將利用環境部及水利署水質監測站資訊,向民衆即時揭露污染情形,給予業者、住家一定壓力,並預測水質何時變差。
彭啓明強調,法國巴黎塞納河經過多年整治,如今達到奧運選手能在河中游泳的標準,讓淡水河也能游泳更是環境部的終極目標,預計今年啓動前導計劃研究極端氣候對水量、水質影響,2026年後推動更大規模的跨部會合作治理,使民衆更親近這條「臺灣的母親河」。
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水利署習慣使用物理方式解決水問題,環境部則利用化學方法,相信化學跟物理結合在一起,能使氣候變遷調適、減碳等有更深入發展;環境部國環院長劉宗勇表示,氣候變遷導致暴雨跟乾旱、海平面上升均牽動水資源管理及調適,希望兩單位研究量建構起科研平臺,爲氣候變遷調適超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