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用約聘 「免洗筷」妖風吹向大專院校
2017年3月臺北市高教工會30日赴教育部陳情,呼籲教育部修改《兼任教師聘任辦法》,讓被《勞基法》遺忘的兼任與約聘教師能獲得基本勞權保障。然而多年過去了,約聘教師受壓榨問題仍時有所聞,未見改善。(圖/報系資料庫)
素有「空服搖籃」美稱的老牌私校驚爆涉霸凌教師與不當招生,也讓外界對私校搶學生、約聘僱專案教師不穩定等問題議論紛紛。專家直言,少子化浪潮席捲大專院校,不少大專也開始以「專案」約聘老師,以定期契約「勞保」聘用專業人士任教,不只要顧研究,教學、行政量能也被校方壓榨,一旦6年約滿發現招生不佳,還能叫老師走人,這種制度「簡直是渣男」。
校內前專案助理教授徐志男表示,自己在校5年半期間,校方看準他就是「菜」,又是個約聘「打工仔」,除了本科授課外,還塞了一堆教室要自己保管,更是把招生從「做簡章」、「接待參訪」、「出外宣傳」等大票業務丟給自己。直到他受不了了舊疾復發婉拒工作,校方即開始陸續刁難「丁等不續聘」逼迫他離開,求助學校所在地勞動局與教育局,卻被當「皮球」般互相推託,難堪處境簡直是「霸凌人球」。
徐志男指着宣傳海報感嘆,自己砸錢找彩妝替學生梳化,還替學校製作宣傳DM,卻遭學校「丁等不續聘」只能狼狽離開。如今重回校園看着大圖輸出海報,自己無限感嘆。(圖/黃耀徵攝)
徐志男說,其實不少學校「底氣」很夠,學長姐也在業界開枝散葉,與其把老師、學生當「吉祥物」四處招生,不如回頭充實課程,讓老師好好上課,與企業合作,把資源引進來,畢竟網路資源發達,學生也會互通有無,學校老辦些「譁衆取寵」的活動,背後卻這樣「壓榨」專案老師,「聽到誰還敢來」他感嘆。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陳延興指出,大學「少子化」海嘯其實早該預料,因着華人社會普遍「唯有讀書高」的觀念,2000年代時任總統陳水扁政府喊出「一縣市一國立大學」,讓不少研究量能並不充沛的學校倉促升格。此外,還有私人企業興學優稅等利多,大舉搶進高教市場,但當時一屆大一新生40萬人,如今在少子化浪潮下「腰斬」,2024年大一新生剩不到19萬人,未來也難以反轉,各校不能坐以待斃,只能想辦法開源節流。
另一名資深學者則說,由於「少子化」浪潮從中小學先行,不少大專開始「有樣學樣」效法中小學以「員額控管」名義大量聘用「免洗」約聘老師,即使有資深老師退休或跳槽等空缺,不少學校會改聘「專案教師」名義約聘聘用,他們比照約聘僱員保勞保,但研究、教學、行政可不比資深老師少。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授陳延興直言,「專案教師」便宜行事的風氣盛行與年金改革大刀一揮之下,會讓更多學術型學生拒絕投入博士研究,「掏空高教」絕非危言聳聽。(圖/翻攝自國立臺南大學網站)
學者更直言,由於人性使然,不少長官及資深教授反而更敢「叫嘴」專案老師,不想帶的討論、不想跑的招生、不想上的課通通「丟」給專案老師做,若老師「翅膀硬了」勇敢拒絕,還會被貼上「不配合」標籤,動輒「不續聘」威脅,且因專案教師屬於「契約」制度,專案教師沒有資遣費與預告工資可請領,只能「滾蛋」落魄地到就業服務站申請「失業給付」,教育單位這種「約聘」歪風,「簡直帶頭當渣男」,令人看了搖頭。
陳延興則示警,少子化海嘯造成的「專案教師」現象,除了讓教師惴惴不安外,不少有志學術的學生,看到學長姐辛苦讀到博士,卻還是沉浮在「流浪教師」大海多年,也不敢貿然投入博士行列,加上年金改革問題,乾脆早早到業界打拼,長此以往本土高教人才缺乏,「恐成爲國安危機」。
學者指出,其實不少正式教職門檻較高,比方高師大不少校系徵聘專任教師時,會把「國科會計劃」等納入篩選門檻,不少博士生畢業後,因爲還沒機會獲選國科會計劃,根本投遞不了這些正式教職缺,這時若先以「專案助理教授」名義接計劃,做個幾年後厚實基礎,也較有底氣搶正式教員缺,「只能這樣安慰年輕人了」他感嘆。
對此,萬能科大發言人黃文聰迴應,少子化是各校共同問題,各公私立學校也都有專案教師,聘約、考績與工作分配該校都依法辦理,但聘約詳情涉及個資,若非當事人親洽或書面授權,學校無法透露內容。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