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大機組長距離供熱脈絡
■本報記者 渠沛然
山西古交電廠通過38公里管道,向太原超8300萬平方米地區供暖;寧夏寧武電廠跨越黃河向46公里外的銀川送熱,供熱面積達6705萬平方米;華能伊敏電廠對機組進行供熱改造,通過72.22公里管道,向海拉爾市供熱,實現高寒地區長距離供熱;大唐托克托電廠進行供熱改造,建設70公里長輸管網,爲呼和浩特市區提供採暖熱水,具備5300萬平方米供熱能力……
隨着技術發展,我國供熱公里數不斷突破,長距離供暖佔比逐年增加,在大溫差長輸供熱等技術推廣下,已能夠實現100公里內的供熱、供暖需求。
在日前舉辦的“大機組長距離供熱太原論壇”上,多位與會專家表示,當前大機組長距離供熱項目通過技術創新與規模化應用,已從單一區域試點擴展至全國多省市,爲下一步發展大機組、長距離、大面積供熱創造了條件。但輸送距離拉長意味着工程成本增加、技術難度加大、供熱損耗增多,對於熱源、熱網及用戶側都是考驗。
■ “遠熱”正在解決“近冷“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中國供熱行業正從傳統高耗能模式向綠色、智能、高效方向加速轉型。供熱作爲民生保障與能源消費的“雙重樞紐”,既面臨清潔化、低碳化的技術挑戰,也孕育着智慧化、多能互補的產業新機遇。
“大機組長距離供熱技術是能源行業的重要創新方向之一。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環保要求的提高,傳統的供熱方式已難以滿足現代城市的需求。通過大機組長距離供熱技術,可以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同時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中國電力科技網CEO魏毓璞指出。
“當前,北方單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上的火電機組裝機就有6億千瓦,對應供熱能力超過9億千焦。我們要利用現有的資源,鼓勵燃煤電廠實現長距離、大面積集中供熱,這不但可以提高燃煤機組的能源利用率,還可以替代衆多供熱小鍋爐和一些小功率、高能耗供熱設備,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中國能源研究會特邀副理事長陳進行說。
“我國現有火電機組15.4億千瓦,純冷凝機組的能源利用率不到50%,有大量熱能可以利用,發展長距離、大面積供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陳進行補充說。
在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副秘書長牛小化看來,大機組長距離供熱技術以“一套系統覆蓋百萬人口、單網年減排超10萬噸”的實效,正成爲破局關鍵——它不僅是技術命題,更是打通區域能源協同的“供熱血脈”。
■ “送得到”也要“送得省”
據測算,在100公里半徑範圍內,70%的需熱側可找到合適熱源,200公里半徑內可實現供需平衡。
但“送得到”更要“送得省”。長距離供熱作爲一種高效、集約化的能源利用方式,在實現低碳供熱目標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時也面臨着能耗高、熱損失大、系統複雜等問題。
清華大學教授付林指出,長距離供熱面臨調峰需求與熱源穩定性矛盾。在新型電力市場環境下,火電廠供熱能力因發電小時數下降而銳減,預計2040年將降至當前水平的55%。
此外,集中供熱系統普遍存在輸送能耗高、管網熱損大、水力平衡難等問題,導致綜合能效低下。同時,長距離供熱管網初期投資巨大,且需配套跨季節儲熱設施,進一步加重財政負擔。
不過,目前供暖技術有了創新和實踐,用“硬科技”支撐“暖民心”。比如,山西電力勘測設計院在清潔熱源領域,牽頭研發的火力發電廠乏汽餘熱梯級利用技術,使供熱能耗降低50%以上;在智慧供熱領域,構建的“源—網—荷—儲”一體化調控平臺,助力熱網效率提升30%;在多能協同領域,推動風電消納與儲熱耦合示範工程落地,實現“綠電”與“熱網”高效鏈接。累計完成30餘項大型長輸供熱管網,爲推動熱電產業向清潔、低碳、高效方向轉型提供了樣板。
■ “用得好”也要“用得巧”
與會專家表示,當前大機組長距離供熱項目通過技術創新與規模化應用,已從單一區域試點擴展至全國多地。其突破意義不僅體現在技術降本增效,更在於推動能源結構轉型與“雙碳”目標落地。未來需以技術創新爲核心引擎,政策與市場機制爲雙輪驅動,推動“大機組+長輸管網+多能互補”融合應用,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與跨行業協同,加速清潔供熱技術商業化進程。
在技術方面,以“風光儲+生物質”彌補可再生能源短板,核能作爲基荷能源補充。同時,在政策上針對性補貼、電價機制優化,鼓勵熱電聯供和餘熱利用。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看來,供熱行業低碳轉型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系統性工程,城鄉低碳高效供熱需系統性推進。
付林也表示,必須打破“單兵作戰”思維模式,集中行業精英、構建行業優勢,全力推進技術成果轉化,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提高生產運行的智能監控水平,實現精準調度和優化控制,實現智慧供暖,以新質生產力促進熱電產業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於俊崇指出,未來供熱技術的發展應注重因地制宜,結合區域特點選擇最優方案。“內陸城鄉地區的低碳高效供熱需多方協作,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公衆應共同努力,推動清潔能源、核能和熱泵等技術應用與發展。同時,加強技術創新,降低供熱成本,提升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爲低碳供熱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