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字/我對陸港出口 比重降至28%
中美自2018年以來在貿易各方面持續拉扯,儘管美國與中國大陸自5月中旬於日內瓦就關稅問題達成「休戰」協議,但美中貿易競爭仍未消停。 聯合報系資料照
中美自2018年以來在貿易各方面持續拉扯,儘管美國與中國大陸自5月中旬於日內瓦就關稅問題達成「休戰」協議,但美中貿易競爭仍未消停。在這一局面下,兩岸貿易持續出現變化,不論是進出口或臺資廠商對大陸投資數據,雙雙呈「冷卻」走低趨勢。
從兩岸進出口走勢上可發現,近年,我對大陸及香港的出口比重自2020年達到43.9%高點後已逐年下降,2024年降至31.7%,再到今(2025)年第1季更進一步下滑至28.3%。此一數據在短短五年內掉了至少15.6個百分點。
至於在兩岸投資方面,根據經濟部投審司數據,今年前四個月,臺資對大陸投資件數爲58件,較上年同期減少38.3%;投資金額計約4億3,26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60.03%。而陸資對我投資件數爲六件,相較於去年同期的11件,年減少45%;投資金額計約9,646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3%。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專任助研究員王國臣分析,臺灣對陸港的出口比重自2020年達到高點來便逐年下滑。這段期間兩岸間除中間財貿易的往來,更多的是資本財的轉移,如臺商將工廠設備自大陸撤回臺灣或轉往其他國家。當資本設備陸續完成遷移後,雙邊貿易自然趨向縮減。此外,兩岸貿易一大特徵在於「投資驅動貿易」─臺灣對大陸的投資規模持續下滑,投資動能的趨緩因此連帶壓抑兩岸貿易量的增長。
致理科技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張弘遠則提到,兩岸貿易往來依存度在數字上的下降,事實上是臺商採取規避或第三地轉進方式,將產地轉移到大陸外的周邊國家。「這不是撤出,而是繞道。」
王國臣同樣提到,「拉長遠的來看,把範圍放寬,兩岸間的貿易並非變成直接臺灣對中國,而可能發生在第三地」,如鴻海移至印度,這也可以看到臺灣對東協的出口比重逐年提升,而大陸對東協的貿易比重同樣會提升,「事實上這中間隱含的都是廣大的臺商」。
張弘遠補充,目前全球貿易仍處於不確定期,充滿太多意外和變數,使衆人無法長期規劃。在此種短期投資情形下,臺商要靠賺機會財,因此在中美休戰期間,臺商多以短線備料、拉貨進行應對。
談及未來趨勢,王國臣分析,對以大陸市場爲主要銷售對象的臺商,仍可能維持在地生產、就近供應的模式,並從臺灣進口部分關鍵零組件。長期而言,若臺商欲出口至美國市場,從大陸出貨的比重勢必將進一步降低。然而,這樣的雙向佈局也將對臺灣政府帶來新的挑戰─當商品既流向中國、又出口至美國時,如何清楚界定其「產地來源」與「含中比例」,將成爲臺灣政策監管、計算與企業合規的關鍵難題。
儘管表面上兩岸貿易數據降溫,但背後牽動的供應鏈重構、產地轉移與臺商角色再定位,正讓兩岸經貿關係走向「看似遠離、實則重組」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