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交易所調整頻頻:定位、模式、造血能力未明確
來源:媒體滾動
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蔣牧雲 李暉 上海 北京報道
新年伊始,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動作頻頻,在各地數據集團緊鑼密鼓成立之時,地方大數據交易所也在尋找新的發展思路。
在不久前的地方兩會上,鄭州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組鄭州數據交易中心”。根據計劃,接下來鄭州數據交易中心將嘗試行業數據交易所和區域數據交易所的融合發展。據《中國經營報》記者多方瞭解到,鄭州之外,當前多家地方級交易平臺均處於組織架構,以及業務的調整期。
與此同時,近期傳出籌備國家數據集團和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以下簡稱“國家數據登記平臺”)“官宣”即將上線的消息,也引發行業對於多層次數據要素市場生態圈如何搭建的熱議——未來是否會有國家級數據交易所?各地的數據交易所定位是否需要調整和校準?
在採訪中,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地方數交所正在從早期的公益化或者類公共服務性質轉向爲市場化企業,從沒有KPI壓力,到了需要自身能造血存活的時期。”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地方數交所需要從單純的中介角色中脫離出來,通過提供差異化的增值服務來提升競爭力。
角色定位將轉變?
公開信息顯示,即將上線的國家數據登記平臺體系建設將按照“一個標準,兩級平臺”的思路開展。國家數據局制定統一的登記技術和業務標準,負責建設國家登記平臺,確保與各省級平臺對接,實現登記信息互聯互通和統一賦碼。各省級數據管理部門牽頭建設省級登記平臺。目前,國家數據登記平臺已經開發完成,正在進行部署和測試,3月1日正式上線運行。
據瞭解,國家數據登記平臺上線運行後,供數單位可以通過登記平臺發佈數據資源和產品信息,用數單位可以在平臺查找數據資源,未來還可以發佈數據需求,從而更好地實現供需對接。此外,通過登記工作也能加強授權運營信息披露,促進授權運營規範化、透明化。
在多位數交所人士看來,當前國家數據登記平臺的重點在於“登記”動作,市場仍需要專業的交易平臺。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國家數據登記平臺的登記將分爲數據登記和數據產權登記,不僅僅是“數據二十條”中的三權分立,更大的意義在於對數據產權的探索。屆時將產生統一的登記技術和標準,各地則遵循這一標準來做進一步確權,這對數據要素市場的活躍,將有重要推動作用。
數據要素行業研究及應用專家李可順向記者表示,最爲核心的影響在於,地方數交所的角色定位將從“主導者”轉向“執行者”,國家數據集團成立後,將統籌全國數據資源整合與市場化運營,打破地方規則壁壘。地方數交所的職能可能更多聚焦於區域性數據流通、特色場景落地及地方性數據交易服務。
李可順進一步表示,地方數交所需配合國家數據集團在能源、交通、醫療等關鍵領域的數據整合要求,同時挖掘本地產業需求。國家數據登記平臺3月上線後,將通過統一登記標準,建立全國數據“一本賬”。此舉在減少地方數據孤島的同時,也會削弱部分地方數交所在數據資源壟斷上的優勢。地方數交所需適應“一地登記、全國互認”的新規則,推動本地數據產品合規化。
行業另一關注的問題是,接下來是否會出現國家級數據交易所?“畢竟業內其實不需要那麼多數據交易所,參考國家數據集團的設立,如果能從國家層面就把公共數據統領起來,那各地的地方數據集團也需要找到新的定位。”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對此,李可順向記者表示:“原則上國家數據集團成立後負責跨區域、跨行業數據資源整合,制定統一交易規則和安全標準,推動國家級數據交易所建設。如果沒有國家級數據交易所,那麼國家數據集團除了歸集部委級及央國企數據外,還可能需要通過併購整合部分地方數交所資源,形成‘國家隊+區域節點’的格局,或者通過國家數據登記平臺實現地方數據匯聚;而地方數交所則需通過差異化服務(如農業、文旅等垂直領域數據)維持競爭力。”
商業模式仍在摸索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多方瞭解到,當前多家地方數交所的組織架構或高層領導團隊都在調整之中。相應地,平臺業務模式也在變動,而從部分數交所已有的計劃來看,接下來的業務重點也將轉變。
除了前文提到的有望重組的鄭州數據交易中心,從公開信息也可以看到,多家數交所正在擴大服務半徑,將“服務中心”或“創新基地”開設至省外。比如不久前,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吉林省數據要素服務中心正式揭牌。該服務中心也成爲東北首家省級數據要素服務中心。據悉,中心的運營將以吉林爲核心,輻射至東北亞地區。
還需要注意的是,近期數據要素行業出現了一批以行業爲核心的數據企業。比如,不久前在上海揭牌的首家數據科技央企——中國數聯物流信息有限公司。該公司將以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口岸等領域數據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爲核心,整合物流與信息流、資金流,構建國家級物流大數據平臺。又比如,近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大數據中心在北京海淀區揭牌。該數據中心將承擔醫療保障大數據的應用、管理、服務以及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在業內看來,這可能一定程度導致原有物流或醫藥數據產品的數交所交易規模減少。
對此,李可順認爲,垂直行業的頭部企業或者數交所,在數據維度上是互補的,一個是廣度,一個是深度。在本地數據服務的觸角方面,肯定是本地企業及數交所更直接。兩類主體將形成“國家級平臺統籌資源、地方交易所深耕場景”的互補格局。
不過也有數據交易市場人士向記者表示:“這也反映出數交所當前定位的尷尬,如果僅僅作爲中介,能爲企業提供的價值不高,那麼企業可以自己畫一個生態圈,爲什麼一定要帶上數交所一起呢?”
在李可順看來,全國數十家數據交易場所,各家機制及商業模式基本類似,而數據要素行業企業進場意願本就不強,沒有差異化服務就無法吸引企業進場。另外,地方數交所需要爲企業帶來真實的交易業務,撮合業務併爲企業帶來明顯的增量,而增值服務如果沒有區域落地能力,則無法實現閉環。
“比如,數據交易最後一公里需要本地人員參與,如提供數據資產化、知識加工等高附加值服務等。因此,數交所需要通過跨省服務中心擴展服務半徑或聚焦垂直領域,旨在整合區域數據資源,形成規模效應。”他表示。
對於地方數交所未來的轉型方向,李可順認爲,基於地方數交所的定位正從“區域主導者”向“特色服務樞紐”轉變。如何從撮合交易到全鏈條服務(如數據資產化服務、場景化解決方案、安全流通技術等),圍繞“垂直深耕、技術驅動、生態融合”三大主線,從單純的數據交易撮合平臺升級爲全鏈條數據服務商,最終形成“國家統籌、區域互補、行業聯動”的良性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