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衛士”23年護航藍天保衛戰
近年來,北京的空氣質量持續向好,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連續四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優良天數創有監測以來新紀錄,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土壤生態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狀況穩中有升。在首都市民暢快呼吸、樂享優美環境的背後,有一羣環保衛士在默默守護。作爲一名擁有15年黨齡的基層環保人,在北京藍天保衛戰的衝鋒號角之下,東城區生態環境局污染源管理科科長張鵬始終奮戰在一線。從推動全區鍋爐低氮改造、餐飲油煙治理,到危險廢物的日常管理……他一干就是23年。
一週建起工作臺賬圓滿完成鍋爐改造
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後,張鵬便加入了東城區生態環境局,從事污染防治工作。2016年,北京在全國率先提出了鍋爐低氮改造方案,核心區的工作在“摸着石頭過河”中前進。這次鍋爐改造主要針對排放物中的氮氧化物,而氮氧化物正是霧霾的主要成分之一。按照新標準,鍋爐的氮氧化物排放濃度限值要從最高150mg/m3降至80mg/m3,且2017年4月1日之後新建的鍋爐要控制在30mg/m3。當時,除了集中供暖之外,許多小區和樓宇並不具備接入熱力管網的條件,而是依靠自有鍋爐房供暖。
改造分兩種方式進行,一是整個鍋爐更新換代,二是更換燃燒器。不過,這對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如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共同參與藍天保衛戰,是張鵬和同事們開展工作的一大難點。
萬事開頭難,作爲一名黨員,同時也是項目牽頭人,張鵬充分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天剛矇矇亮就到單位,規劃當天的路線。由於大部分鍋爐分佈在衚衕裡,開車不便,只能步行。張鵬每天都常駐微信運動榜榜首,足跡遍佈百餘條衚衕。晚上他也顧不得休息,覆盤當天的檢查情況,整理厚厚的檢查資料……在寒風裡奔波,在星夜裡忙碌,張鵬和同事僅用一週時間就掌握了全區鍋爐房的“一手資料”,建立起詳細的工作臺賬。
雖然前期做了大量宣講動員工作,但部分業主單位改造的積極性仍不高。新政策要落實到位,改造勢在必行,市級和區級層面也都出臺了配套補貼政策,幫助企業減輕改造負擔。張鵬制定出“先易後難、逐一擊破”策略,先動員區屬單位帶頭改造,再逐家走訪積極性不高的單位,帶着政策和誠意上門,爲他們算好“經濟賬”,現場辦公解決難點問題。在他的帶領下,順利完成鍋爐改造任務。
瞄準餐飲行業油煙集中發力完成深度治理
餐飲油煙是PM2.5的直接排放源之一,東城區餐飲業發達,自2018年以來,餐飲油煙治理又成爲張鵬工作的案頭重點。
張鵬說,一些餐飲單位和居民住戶距離較近,很容易產生油煙擾民的投訴件,尤其是夏天居民要開窗通風,油煙投訴更是頻發。隨着治理手段向信息化、智慧化延伸,東城區生態環境局成立了油煙淨化設備升級改造工作專班,向餐飲油煙污染集中發力。
張鵬要做的,就是發動餐飲企業使用高效油煙淨化設備,濾除油煙中的污染物。他深知“繩短不能汲深井,淺水難以負大舟”,幹好這項工作只懂環保是不夠的,必須成爲懂技術、懂財務、懂宣傳的“全才”。於是,他刻苦鑽研政策法規和技術原理,與相關部門反覆探討補貼方案,激勵企業參與改造工作,召開推進會30餘場,下發宣講材料1萬餘份。
在張鵬的帶領下,專班集中力量、攻堅克難,超額完成深度治理餐飲單位任務,排名全市前列,張鵬也獲得“北京市節能減排先進個人”稱號。
創新環保工作機制對於難點敢於較真碰硬
在工作中,張鵬積極探索,向機制要活力、向科技要動力,不斷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創新建立“一企一檔”機制,將全區危險廢物產生企業信息納入臺賬管理;依託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率先開發出區級污染源普查應用平臺,所在部門榮獲“全國污染源普查表現突出集體”;遠赴河南省三門峽市參加生態環境部第三輪秋冬季幫扶督查工作……張鵬的腳步從未離開一線。
最近,張鵬又一頭扎進了新一輪鍋爐改造和油煙治理工作中。作爲生在東城、長在東城的“老東城人”,他笑着說:“小時候走街串巷,爲的是搞清楚哪裡好玩、好吃、好看。長大了走街串巷,爲的是弄明白哪裡有鍋爐、燒油還是燒氣、總共幾蒸噸。”面對難啃的硬骨頭,他敢較真碰硬。在張鵬眼中,身爲“環保衛士”,就是要在一片藍天白雲中不斷去“摳掉”一絲一縷的污染物。
文/本報記者蔣若靜
供圖/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