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禁忌牽成「三合一」喜事 社工:習俗可轉化、重點是相愛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民間流傳避免夜間活動、戲水與婚嫁等禁忌。

然而中壢區美滿服務中心傳出一樁「三合一」喜事:36歲陳姓工程師因出生於農歷七夕,且在去年農曆七夕透過該中心「個別一對一」聯誼認識張姓女藥師,兩人今年7月19日訂婚,原盼七夕完婚湊成「七夕出生、七夕相識、七夕結婚」的三合一。

桃園市中壢區美滿服務中心主任徐乃義指出,其實農曆七月結婚也沒啥問題。 桃園市中壢區美滿服務中心/提供

礙於今年農民曆七夕僅適合「納采」,遂改選農曆七月12日(宜出行、修造)結婚。男方79歲阿嬤不僅支持,還盼明年七月抱曾孫,完成「四合一」。女方父親起初主張中秋節更妥,最終也尊重新人選擇。

美滿服務中心主任徐乃義表示,中心成立41年,「個別一對一」及早期「美滿兩人行」戶外聯誼全年無休,民國74、75年開辦時亦照常舉行。早年民風保守,部分長輩反對鬼月聯誼或婚嫁,但多數年輕人並不忌諱,連參加「第二春」的長輩也多持開放態度。中心統計近年選在農曆七月相親或結婚的比例逐年上升。

男女雙方,只要有愛,一切都能幸福、美滿。照片非當事人。 桃園市中壢區美滿服務中心/提供

陳姓工程師指出,鬼月辦婚宴不易撞期,酒席檔期與餐費談判空間更大,同事也樂於出席。社工觀察,民間雖有「鬼門開」禁忌,包含不結婚、不開刀等說法,但實務上七月就醫與手術量較少,醫師反而能更從容評估與照護。

徐乃義提到,過去不少客家長輩認爲七月不宜相親結婚;如今觀念已大幅鬆動。不過仍有少數家庭堅持,例如中心會員中有一對就讀國立大學、分別爲碩博士學歷的姊妹,受長輩影響明言農曆七月不相親,「時間就這樣白白多長了一個月,何苦呢?」

他強調,「是否在農曆七月結婚不是重點,有愛最重要。」沒有愛的婚姻宛如被判終身監禁,只是在家中勉強扮演角色、失去生命力。年輕人若能「打破傳統禁忌」,由自己定義幸福,婚姻就像跳舞,即使天賦再好也需反覆練習;在跌跌撞撞中找出兩人的節奏與平衡,酸甜苦辣終將化爲美好回憶。中心也獻上祝福,盼新人百年好合。

農曆七月出生,選在七月結婚,希望明年「四合一」。照片非當事人。 桃園市中壢區美滿服務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