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邢自強:上半年GDP預計增5.2%,下一波強刺激大約在秋季,中美經濟爲何“體感”不同?

來源:價值線

近日,大摩中國召開閉門會,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談到對近期經濟及政策的一些最新看法。

邢自強主要觀點如下:

儘管名義GDP因CPI、PPI仍處通縮泥潭而相對疲軟,但預計上半年實際GDP增長爲5.2%,已完成目標,因此短期缺乏強政策轉向動力。

六月份以來,三個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出現退坡,預計三季度GDP增速回落。關於下一波政策出臺時間,預計可能在秋季(9月底或10月)。

自4月2日關稅戰發起後,中國政策穩健但經濟現實苦澀、美國政治政策路徑搖擺但市場展現韌性。主要是因地緣政治事件,資金迴流美國,對其市場形成支撐,美聯儲的政策預期也支撐着美國市場。

對於當下的穩定幣、稀土出口管制等熱點話題,邢自強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預計上半年GDP增速5.2%

7月政治局會議大概率維持溫和基調

從量的走勢來看,上半年GDP達到了目標。我們預估二季度GDP同比增速高達5%,這樣上半年累計增速就達到5.2%,略高於5%的增幅目標。

不過市場最爲關注的價,也就是名義GDP,由於CPI和PPI仍處於通縮泥潭,使得名義GDP相對疲軟且脆弱。

但從政府較爲關注的實際GDP角度而言,上半年已然達標。所以短期內,並沒有強大動力來促使政策轉向。

上半年經濟表面有量的增長,存在兩個前置因素。

一方面是搶出口,以中美貿易爲例,在關稅政策變動預期下,不少企業爲減少成本,加快貨物出口節奏。

另一方面是財政政策的前置發力,包含諸多方面。比如對地方債的置換,2萬億的額度在上半年使用了不少;對以舊換新的補貼,前五個月開展得如火如荼;今年1到5月份社會保障相關的福利支出速度進度快於往年。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透支了今年後續的增速。

進入六月份以來,通過我們的經濟體溫計——高頻指標顯示,經濟動能有所放緩。

然而,由於這纔剛剛開始,僅依據六月份的這些變化,還不足以讓決策層做出政策轉向的判斷。因爲決策層更看重半年度報和季度經濟報道,並非僅僅關注六月份的高頻指標。

此外,中美之間關稅進展談判雖有不確定性,但當前仍處於關稅暫緩期,該暫緩期可能到8月份才結束。所以,決策層在暫緩期結束前,會保留一定靈活性。

綜上所述,七月下旬即將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大概率只是維持溫和觀察的基調,可能會保留靈活性,以觀察下半年外部變量的衝擊,避免出現財政空檔和經濟斷檔,但不大可能提前下發更多財政刺激。

3季度增長不樂觀

下一波政策

或在秋季出臺

下一步政策大約在秋季出臺,即9月底或者十月份,待三季度數據更爲明朗之時。

自六月份以來,前文提到的三個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出現退坡。

財政的前置發力效果減弱,地方債置換等前期積極財政手段的後續動力不足;

出口搶出口因素也在消退,隨着關稅戰形勢變化以及國際市場的調整,企業前期搶出口帶來的增長難以持續;

並且,地方在財力上又面臨新壓力,雖然進行了債務置換等紓困措施,但只是九牛一毛。

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預計三季度同比GDP增速從量的角度可能回落到4.5%以下。

這樣的經濟增速變化,會爲秋天進一步加碼財政政策鋪墊一定的共識,促使政策在此時進行調整,以應對經濟增長放緩的局面,穩定經濟發展態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二季度整體經濟表現較好,但六月單月硬數據可能出現明顯下滑。若這種情況發生,四月底政治局會議提出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可能會更快落地,爲地方基建項目補充資本金,加快除電力投資外的基建投資落實進度,但這並非基準情形。

爲何近期美國市場展現韌性

中國經濟現實苦澀

自4月2日關稅戰發起,從長線來看,這開啓了對美元和美國經濟例外論漸進去魅的過程。

但在短線的幾個月震盪中,美國市場卻震盪前行並不斷接近創出新高。美國在諸多地緣政治事件中,通常是主動參與的攪局者,且結局往往對其經濟和金融市場有利。

美國策略首席Michael Wilson梳理過去幾十年衆多地緣政治政策結果後發現,在當前全球多地局勢緊張的情況下,除非地緣政治事件造成油價同比可持續大幅上漲,否則美國市場通常不會崩潰。

比如歷史上,當油價同比上漲超過70%時,纔會引發美國市場的系統性回調。而如今,儘管各地局勢緊張,但由於供給原因,油價相比去年同期反而下跌了20%,這意味着美國並不存在輸入性通脹問題,反而因地緣政治事件,資金迴流美國,對其市場形成支撐。

除地緣政治因素外,美聯儲的政策預期也支撐着美國市場。

我們預計,儘管美聯儲今年不降息,但後續會強降息、快降息,未來兩年可能降息175個基點。這一觀點與市場預期略有不同,原因在於關稅短期具有通脹性,但中長線,大約過了六個月之後,隨着消費下行,且美國財政刺激手段有限、邊際效應遞減,關稅會對經濟產生通縮約束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美元會貶值,美國債券收益率可能繼續下降,同時美股受到降息預期推動。

所以美國並非全面資產都面臨巨大調整崩塌,至少現階段其金融市場、股票市場的基本面表現不錯。

相比之下,中國政策路徑清晰穩健,致力於通過合理政策推動經濟穩定發展,但由於受到外部關稅戰等因素衝擊,以及內部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經濟現實面臨一定壓力,政策更多處於託底狀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使得現實感受較爲苦澀。

中國決策層爲何重視穩定幣?

隨着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穩定幣在鏈上化代幣化經濟結算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當前,以UST、USDT和EFD等爲代表的美元穩定幣佔據了全球穩定幣交易量的99.9%。

與此同時,傳統的經過swift結算的國際體系,如VISA、master等,交易量達二十幾萬億美元,而穩定幣等另類結算量也已上升到幾乎是VISA和master加總起來的五分之一。

北京決策層重視穩定幣話題,是擔心美元藉助swift跨境支付體系在原有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通過美元穩定幣強化其在支付結算領域的霸權。

港幣穩定幣方面,由於港幣本身就是連接中國香港經濟與美聯儲美元之間的穩定幣,港幣穩定幣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繼續依附於美元穩定幣體系,意義相對不大。

而人民幣穩定幣則備受關注,不過中國對加密貨幣態度一貫謹慎,因爲涉及資本賬戶管理、風險腐敗等問題,當局必定會採取嚴苛態度監管。

中國推廣穩定幣,並非着眼於讓其成爲投資或投機加密貨幣及相關交易所的工具,而是從跨境貿易結算角度出發。穩定幣錨定人民幣,在合規上可追蹤,且具備可編程支付等特性,適用於資源出口、供應鏈支付、跨境對衝等場景,有助於部分抵消和減少對swift傳統美元主導報價支付體系的依賴,提升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經濟利益。

中國“稀土牌”的重要戰略意義

從長期來看,海外國家確實有重建稀土供應鏈的明確需求,但2030年前其產能釋放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當前海外在建的稀土礦山和永磁項目多處於初級階段,審批流程、環評要求等因素原本可能延緩項目進度,但在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海外可能會加快相關審批流程,爲項目開綠燈。

即便如此,預計到2030年,海外供應的稀土和永磁量與中國龐大的產能相比仍較爲有限,技術上也可能落後於中國同期水平。

中國的稀土牌在這一過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方面,它能有效防範地緣政治中的非關稅壁壘及關稅壁壘無序升級;

另一方面,在中美博弈中,可通過稀土資源管控,防止中立國家一邊倒站隊,從而在國際談判中佔據更有利的地位。儘管該策略的應用範圍尚不明確,但其在維護國家戰略利益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

轉自:市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