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開源後如何投資AI? 頂級創投看好中國企業“換道超車”的機會
《科創板日報》8月1日訊(記者 張洋洋)“除了靠出口商品賺錢,我們能不能靠技術授權、開源許可賺知識產權的錢?”**在昨日召開的第三屆杭州產投融生態大會上,君聯資本總裁李家慶拋出了這樣一個核心問題.
李家慶認爲,開源是中國在當前國際科技競爭格局中“換道超車”的關鍵路徑。
以huggingface社區的全球十大開源模型榜單爲例,李家慶提到,這其中有9個是中國公司。“這是以前沒有過的,這意味着中國的公司和中國的創業者在人工智能、開源這兩個不同的維度上面,都佔到了全世界非常領先的位置上,而且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開源不是把閉源的東西公開化,而是構建自己的生態。”李家慶強調,在既有閉源生態壁壘已成定局的英偉達、ARM體系下,中國在RISC-V、AI推理場景等相對“生態未定型”的空間具有突破機會。他判斷,未來5-10年,RISC-V芯片將在IoT、AI終端推理等場景中佔據至少1/4市場份額。
在這場會議上,與會的數位頂級創投機構負責人在演講中不約而同聚焦人工智能主線,從開源模型、RISC-V芯片到AI原生應用的投資邏輯。當下,一級市場對於AI投資一個共識已經形成,新基礎設施在重構,產業估值體系在重估,耐心資本正迎來新的週期性機會窗口。
“AI時代一定會誕生一批‘超級贏家’。”同創偉業董事長鄭偉鶴在演講中提到,在他看來,儘管當前一級市場資金鍊偏緊、頭部企業估值尚處壓縮期,但這種“低估”恰恰孕育着資產重估的機會,“小規模投入撬動大回報”的時代正在到來,將來一定會有超額回報的項目出現,而且這種超額回報會帶來很多超級贏家。
鄭偉鶴以他投資的企業爲例,AI芯片企業燧原科技自2021年估值達180億元以來,在資本冷靜期仍獲得多輪數十億元融資支持,表明投資人對AI底層能力重建的長期看好。
而在他最新投資的一家人工智能機器人企業“中科第五紀”中,杭州通過母基金反向撬動GP設立地化基金、引導項目落地,成爲地方政府高效配置科技資源、建立產業容錯機制的縮影。
作爲創投基金,鄭偉鶴也強調了“分散化投資”與“反脆弱組合”的重要性:AI行業必然伴隨着高失敗率、高試錯率,投資機構的關鍵不是“全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建立容錯機制,要“允許失敗,鼓勵成功”。
根據同創偉業的經驗,投資10個天使項目,只要有1個能實現IPO,就能形成安全墊;投資10個PE項目,只要有1個能帶來10倍回報,就稱得上合格,“高容錯率和長期性都能爲未來的投資帶來比較好的價值提升”。
從資本角度來看,啓明創投的2025年AI十大展望中提出,今年AI進入“技術與應用的共振週期”,一方面,技術持續向上快速生長,沒有明顯天花板。另一方面,技術在性能、成本方面變得“可用”,大規模的應用已經開始落地。
“今天的大模型,已經進入‘千行百業’。”在會上,通義實驗室陳穎達表示,大模型的開源能力正在釋放前所未有的應用創造力。在“技術平權”的前提下,每一個行業都有可能因AI重新定義。
在此背景之下,地方政府也在孕育的新打法,以“場景驅動+基金撬動”的方式,優化當地AI產業佈局。
當日,杭州發佈了“杭創E站”平臺,作爲科創企業服務平臺,由杭州市金融投資集團、杭州市數據集團建設運營,匯聚“投、貸、補、擔、保”五大資金要素服務和X項增值服務。
還有杭州金投提出的“共建杭州人工智能開源產業投資生態體系”,以及杭州資本推出的“2358”創新創業服務矩陣。其中,杭州市場景創新中心有限公司也正式成立,被定位爲全市的場景創新工作運營和市場化運作的平臺,圍繞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場景資源開放,推進科技成果和新產品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