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明機器人不跟陸商「內捲」 靠中國大陸高階應用市場勝出

左至右爲達明營運長黃識忠、董事長何世池、總經理陳尚昊。記者吳凱中/攝影

達明(4585)董事長何世池指出,美國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協作機器人產業客戶資本支出計劃,但達明預期今年營運仍將優於去年,尤其達明在中國大陸市場將維持不錯成長。他分析,若單看機械手臂價格,陸商可能是達明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現在大陸市場都在卷,陸商價格是賠錢賣,我們不可能跟別人一起卷!」達明是靠視覺+AI+機械手臂的整合方案勝出,持續擴大在大陸高階應用市場佔比。

從協作機器人產業今年發展來看,達明財務長王偉霖指出,今年首季協作機器人廠如UR、Doosan表現都不太好,但達明第1季業績表現不錯,但第2季已經有感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影響。

何世池分析,主要是因美國對等關稅還沒定下來,在不確定性下,客戶也不知道要去哪裡建廠,影響資本支出計劃,進而影響協作機器人產業,期盼關稅政策趕快確定。

不過,在川普大力要求廠商「美國製造」下,包含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2330)加碼美國投資,廣達(2382)、鴻海(2317)、緯創(3231)等國內大型電子代工廠亦強化美國佈局,在當地組裝AI伺服器,達明看好該趨勢,有利公司北美業務成長。

何世池表示,這波美國製造趨勢長期而言有利達明發展,主要是因美國人工成本較高,對自動化需求會更大,且達明機械手臂在AI伺服器組裝、半導體領域都已有實際應用及出貨。

達明過去美國市場營收比重約達4-5%。在美國製造趨勢下,何世池看好未來成長性大。

而在大陸市場方面,何世池坦言,達明在當地競爭壓力一直有,若單看機械手臂價格,陸商可能是達明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現在大陸市場都在卷,陸商很多都是賠錢賣,我們不可能跟別人一起卷。」

何世池強調,「達明主要競爭優勢在視覺+AI+機械手臂的整合方案,從整體解決方案角度來看,我們反而比很多陸商划算。」

大陸市場目前佔達明營收約三成左右,達明主攻的是高階應用市場,如半導體產業,達明預估今年在大陸營運仍會持續成長。

達明今年5月營收1.23億元,月增0.27%、年減10.6%;累計達明今年前五個月營收達7.4億元、年增17.8%,爲同期新高紀錄。

整體來看,達明預估,今年大陸市場將持續成長,歐洲則是相對持平,預計達明今年整體營運將優於去年,且公司有信心成長幅度將優於協作機器人產業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