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器人 還未掙錢先內卷
澎湃新聞報導,一位大陸協作機器人企業創辦人表示,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一臺協作機械手臂售價僅人民幣2萬元以下,「市場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很多銷售價格實際上已低於產品的材料價格」。
該創辦人表示,只要國產化率比較高,就是內卷化程度更深,大部分廠商可能都還沒有真正透過這個產品賺錢,就開始打價格戰。
此外,國產協作機器人與國外相比,還沒有形成明顯的技術差距,大陸廠商擅長以價格抹平技術上的差距,「但在大陸市場用這種方式行得通,要出海就行不通了」。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表示,外部環境導致需求收縮,外資客戶、中外合資客戶的訂單更多轉爲內資客戶,內資客戶對於價格的導向過於明顯,加劇供應商價格戰,國產廠商以這類簡單粗暴的方式爭奪市場形成存量競爭。
報導指出,相對於協作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階段不同。一名在大陸人形機器人企業人士表示,人形機器人現階段並不是成熟產業,大部分人形機器人公司近兩年才成立,產品處於Demo階段,現階段聚焦的是尋求應用場景,這更像是一種有助於技術成熟的良性「卷」。
對於大陸與國外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差異,盧瀚宸表示,大陸廠商更擅長硬體,模型與系統開發較爲欠缺,歐美廠商則會把更多精力聚焦在軟體和模型,硬體和軟體本身是密不可分的,但由於人形機器人能力的提升有賴於軟體能力的加強,因此高品質場景資料,會成爲大陸人形機器人發展的核心障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