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明、和椿、新漢大佬看人形機器人風向球 林茂昌:未來一年半是關鍵
新漢董事長林茂昌。王鬱倫攝影
人形機器人產業前景看好,臺灣供應鏈積極佈局,科技大老也紛紛點出人形機器人當前挑戰,包括AI大腦發展快過硬體零件,但客戶仍有試用信心不足,且必須高層決策的門檻,要進入家庭則因任務非結構化,不易導入,而新漢(8234)董事長林茂昌則分析未來一年半是人形機器人供應鏈卡位關鍵期。
新漢集團專注機器人「大小腦+安全腦+關節模組」套件銷售,子公司創博明年拚人形機器人控制器量產,林茂昌笑稱創博是「不做機器人的機器人公司」,他表示,2025年下半到2026年的一年半時間,對新漢是關鍵時刻,是必須把握的「Spec-in」(即客戶選擇供應商)時刻,若能被選定,雙方合作可能長達該產品時代結束,過去工業電腦可能持續數十年,但機器人產業因爲競爭激烈,他預估Spec In後合作關係至少可以維持2~3年時間。
新漢的機器人關鍵模組套件已在臺灣、大陸、歐洲、美國、日本、印度等地擁有重要客戶,主打與NVIDIA合作,控制器能整合各種感測器,並搭配安全控制器銷售。公司希望將「Spec-in」模式推廣到全世界,以期在人形機器人或AI機器人開始放量時同步增長。
人形機器人迷思:什麼都會?!硬體發展比大腦慢
對於人形機器人挑戰,何世池表示,協作機器人手臂現在逐漸規格化,比方客戶知道什麼應用場域,該用什麼負載(可擡起物體重量)、臂長、速度可以滿足需求,現在業界有幾個基本的規格可以選擇搭配,精度誤差也在正負0.05mm,但人形機器人目前還沒規格化。
何世池解釋,許多客戶看到人形機器人長的跟人一樣,就認爲什麼都可以做,但其實不然,雖目前已有開發商會根據應用,比方國外的物流法規去設計人形機器人只能搬運25公斤或30公斤重量物件,但隨人形機器人可以移動,速度或精確度目前也還沒有業界規範。
黃識忠表示,許多人認爲協作機器人手臂速度比一般傳統機器人手臂慢,但人形機器人現在動作也慢,且很難期待未來會加快,因爲受限於馬達及減速機過去幾十年來發展進度緩慢,反而最大改變在機器人大腦。
黃識忠表示,這也帶來未來更嚴苛的挑戰,是如何提供一個解決方案讓客戶認爲人形機器人是高CP值,值得購買的。
何世池表示,家用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產業的終極目標,但預期要機器人幫忙煮飯做家事,還要很漫長的時間,但一旦導入就會是很大的市場,非常令人興奮,而達明是IT公司,故期望以IT的優勢(AI及機器視覺)導入到機器人中,拉開與對手的差距。
機器人推廣常見2挑戰!人形機器人甫誕生期
和椿科技以代理機器人提供機器人解決方案爲主,董事長程天縱指出,人形機器人現在是誕生期,此階段特點是產量很低、產能很少、良率不高,因此成本相對較貴。
相較於專用型機器人(如清潔、搬運機器人)在結構性環境或固定任務上較易推廣,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的挑戰在於環境難以定義。例如,掃地機器人是結構性任務,但要讓機器人在家裡炒菜或照顧老人則困難許多。
在推廣機器人解決方案到傳產和服務業的「早鳥」(first time user)客戶時,他分享常面臨兩大困難:1. 客戶缺乏信心與試用需求:對產品缺乏信心,導致需要長時間的試用期,拉長了機器人銷售團隊的銷售週期,並增加庫存。2. 決策層級高:只有企業老闆會做用機器人取代人工的決定,並關心投資報酬率(ROI)和業務模式改變,基層員工會因情感因素(如怕被取代)而抗拒。
和椿科技董事長程天縱(右)認爲人形機器人初期量少又貴,自然符合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的批評,業務推廣也常有兩挑戰。記者曾吉鬆/攝影
達明機器人董事長何世池表示,協作機器人已經規格化,但人形機器人尚未明朗,精度誤差也欠缺規範。記者曾吉鬆/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