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明9月底上市 力推MIT人型機器人搶市

達明機器人董事長何世池表示,雖然上半年因對等關稅影響,資本支出踩煞車,但隨着關稅明朗化 ,需求逐步回覆正軌。記者簡永祥/攝影

達明機器人(4585)即將於9月底上市。該公司於臺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推出的臺廠自主研發的人型機器人全球首發記者會,達明機器人董事長何世池表示,隨着全球缺工及少子化趨勢,機器人跟自動化產業,將引爆龐大剛性需求,雖然上半年因對等關稅影響,資本支出踩煞車,但隨着關稅明朗化 ,需求逐步回覆正軌,預估今年下半年將優於去年同期表現,全年仍會繼續成長。

達明推出第一代人型機器人採輪式結構,主因目前應用場域多集中在智慧化工廠,地面多爲平坦環境,輪式設計比雙足更具效益,且避免雙足重心不穩易造成設備損壞,確保人機協會下的最高安全標準。

何世池表示,第2季度因美國關稅政策未定,不少客戶暫緩建廠與資本支出計劃,連帶影響公司出貨。但隨着美國「對等關稅」政策逐漸明朗化,近期已感受到客戶端需求逐步回升。

何世池進一步說,當前許多客戶在美國、墨西哥、越南與泰國的建廠選址逐漸確定,預期後續生產線規劃啓動後,市場成長將會更爲明顯。

爲因應國際客戶需求,達明繼歐洲後,也已經在美國設立發貨倉庫,提供成品、零件、售後服務與教育訓練,並設有服務和訓練中心,確保客戶可獲得快速支援。

同時,公司正積極評估在墨西哥設立發貨倉庫和訓練中心 。隨着衆多臺商與國際製造業移入墨西哥,當地已有逐漸成形的客戶基礎,達明希望透過在地人員與技術支援,建立良性循環,進一步鞏固市場。

針對近期備受矚目的人型機器人計劃,何世池強調,公司開發目的並非單純行銷展示,而是聚焦在實際應用。目前已與多家 Trust Partners 討論特定應用場景,並計劃於明年展開 試點合作(Trial Run),透過實際應用測試來驗證技術與商業可行性。

他指出,達明正在建立大數據訓練平臺,希望讓人型機器人具備泛用型功能,能對應多種情境與行爲需求。同時,國內也有不少法人與學研單位具備強大研發能量,達明將攜手合作,推動「 Made in Taiwan」 的人型機器人,讓本土AI技術能落實於自主研發機器人,成爲全球市場的亮點。

達明上半年每股純益0.4元,第2季主要是受到匯損衝擊,前七月營收年成長16.61%。

達明經營團隊。左起爲營運長黃識忠、董事長何世池、總經理陳尚昊及財務長王偉霖。記者簡永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