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滿貫賽記|我在倫敦馬拉松曬足了3小時16分

在倫敦馬拉松,奇裝異服的跑者像是城市裡的行爲藝術家。

可爲什麼?論及城市氣質,狂放不羈的柏林和二次元文化盛行的東京,都遠比優雅的倫敦更適合玩cos。或許真正的原因是:倫敦馬拉松作爲最“難進”的大滿貫馬拉松之一,有極強的競爭性,人們來到這裡都想以最盡情的方式釋放自己。對很多跑者來說,從格林威治公園跑到泰晤士河畔,經由金絲雀碼頭向着倫敦眼進發,他們展現的其實是生活中的另一個自己。

在這樣的舞臺上,每位跑者都用腳步講述着“另一個我”。高超,就是其中之一。日常生活裡,她是一名白領,在外企工作,有緊張而充實的工作節奏,這體現在她在採訪中的表達:精確、剋制、信息密度高。然而在社媒上,她展示的是自己的另一個身份:國家一級運動員。她說自己“沒天賦,卻一直在奔跑”,“訓練看心情,比賽看緣分”,實際上,她的全馬PB已經來到256。

爲了參加倫敦馬拉松,高超很認真、很投入——從情感、技術和經濟層面上都是如此。2024年,她錯過數次報名機會;2025年,沒有抽籤運的她選擇“消耗金幣”,避免與倫敦再度失約。這是她的第5個大滿貫:此前一年,她先後完成了波士頓、柏林、芝加哥和東京。

以下內容爲電話採訪內容,記者進行文字整理

全滿貫拼圖,我完成五塊

這次倫敦馬拉松,是趟吃苦之旅,也是一場42.195km的狂歡。吃苦,是因爲賽道窄,彎道多,細碎的小坡多,跑道上人很多。狂歡,是一路上被各種尖叫和加油聲包圍,時不時還來幾聲彩炮,耳機裡的音樂已經聽不清了,讓心臟強烈的感受到了刺激。

賽道上,補給站的飲用水是硬口瓶裝的,導致路上有很多丟棄的瓶子,我踩了好幾次,加上坑坑窪窪的路面,果然我崴腳了,放棄了想要衝成績的想法,老老實實的跟着人羣跑。後半程熱得火辣,官方配備的降溫點是灑水,不是噴霧,類似花灑一樣的直接淋,路面就像下過雨一樣,需要趟水跑過去,鞋子也就避免不了的溼了。還好,電解質飲料是紙杯,冰塊也是用紙杯裝好的,兩個點位的能量膠也好拿。

倫敦馬拉松是我跑大滿貫賽事的第5站,下一站是紐約馬拉松,我想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完成6大滿貫,拿到屬於我的獎牌。這次我朋友已經完成了6大,我摸了摸沉甸甸的的獎牌,相信它帶來成就感會很足。

提前三天到倫敦,每天都是暴走模式,高超在跑前就知道,倫敦無關PB,更在乎體驗。

6大滿貫賽事從好感度上來說,我更喜歡波士頓、柏林和東京。選擇波士頓作爲第一站,是因爲它是歷史最悠久,賽事氛圍很濃厚的賽事。跑波士頓馬拉松自帶朝聖感,從周邊產品設計到整個城市的氛圍,都能感受到它的獨特魅力。值得去!

柏林給我留下的印象很好。賽道之平坦讓跑過的人都會懷念,再加上適宜的氣候,天氣涼爽,保持着恰到好處的分寸感的觀衆,對我們這種想保持節奏、挑戰PB的人來說,柏林是好的選擇。

今年的東京也讓我不斷回味。在這裡,雖然沒有PB,但對得起我很拉垮的冬訓。極其乾淨的賽道,志願者服務細緻體貼,城市的秩序感讓人跑起來特別安心。比如,東京的補給站旁一定有垃圾桶,大家吃完能量膠都會自覺扔進去,地上幾乎沒有垃圾。這種小細節,極大提升比賽體驗。

從2024年波士頓開始,高超每次出去跑大滿貫,都帶着一對哆啦A夢的玩偶,那是她在2019年的秋葉原隨機搖出來的。把它們帶在身邊,在她看來,是一種信念。

跑過五場大滿貫賽事後,我越來越覺得跑馬不僅考驗實力,更是環境適應能力的挑戰。時差、氣候、飲食、作息、情緒,每個小因素都會放大成比賽當天的狀態。我是24號抵達倫敦,希望能倒一下時差,但實際效果平平。怕丟行李,我額外背了登山包,怕吃不慣,愣是打包了好多面包帶過來。怕不認路,帶備用機和雙卡。但還是敗給了稀碎的睡眠。

團隊的力量,讓我跑得更好

我開始跑步其實挺偶然的,大概在2019年1月,那時主要想減肥。一個朋友慫恿我,說“從你家到我家就五公里,要不跑跑看?”就這樣,我開啓跑步之路。當時是跑過去,再騎車回家,後來在朋友的慫恿下,報了無錫馬拉松的全馬:想想也挺瘋狂——1月開始跑步,日常5公里或10公里,再到30公里LSD,3月就去跑全馬,349完賽。

以前的我一點都不喜歡跑步,覺得氣喘吁吁的,身體很難受。跑完首馬後,整個人像開了掛一樣,一發不可收拾。2019年認真夏訓,之後又跑了橋多坡多的杭州馬拉松,以3小時14分完賽,連我自己都驚呆了。

爲什麼提升如此之多?可能是因爲有私兔帶我跑,我不用自己進補給站,一直吭哧吭哧地跑,咬牙爬過一個又一個橋。再後來是2020年的廈馬:那年廈門天氣特別熱,而且還撞上生理期,即便這樣,我還是跑出3小時13分。至今爲止,那也是我跑得最好的一場廈馬,後來每年基本都跑崩了。因爲我特別怕熱,這次在倫敦也是,天氣一熱,狀態就會明顯下滑。

因爲疫情,2020年的無錫馬拉松從3月推到11月,我跑出2小時59分,首次破三,不到一年又提升了14分鐘。那時基本是跟朋友們在蘇州一起練。真正完整系統訓練,是破三後纔開始的。我加入上海易居訓練營,在相對高水平的環境裡,接觸到科學訓練。2023年的北京馬拉松,我跑出了至今爲止的PB256。

2022年的無錫到2023的北馬見證了高超全馬戰績從259提升到256。

我一直覺得跑步其實是一項團體運動。一個人跑,很容易放棄;但如果一羣人跑,很容易互相激勵撐下去。哪怕只是心理上的陪伴,比如你今天跑得很累了,但旁邊有朋友陪,總會咬牙堅持下去,不想讓人失望,也不想自己放棄。

這也是在海外跑馬的一個問題:倫敦我一個人去的起點區,周圍都是外國人,官方建議早上八點左右到場,而我的起跑時間是9點40分,相當於乾等了一個多小時。那種孤零零的感覺不是那麼美好。而且我沒被安排到大衆跑者的第一組出發,發郵件附完賽成績也沒用,後出發總歸是人擠人的,加上倫敦的賽道本來就窄,轉彎又多,一不小心就會撞到人,整體體驗感不算好。

集齊六大滿貫,要花多少錢?

很多人好奇,跑六大滿貫要花多少錢。作爲做財務出身的人,這方面我概念還挺清楚的。我在倫敦和東京買了名額,其他比賽都靠直通。

這次倫敦,我通過代理買的套餐,包括名額加四晚酒店,再加上機酒,總成本在3萬左右。倫敦馬拉松允許名額轉讓,你可以修改報名信息,繳一筆管理費給組委會,可以換人。

倫敦眼、雙層巴士,高超藉着跑步的機會去看平常生活之外的世界的模樣。

美國的比賽,我是靠直通。但機票基本上都是起步一萬,住宿又貴,餐飲成本比歐洲和日本更高,還有讓人頭大的小費文化,算下來,去波士頓和芝加哥的成本,也在3萬+。

相比之下,東京雖然機票便宜,但整體算下來,卻是我花錢花的最多的一次。因爲連着兩年沒中籤,最後咬牙花了3萬多,買了名額加酒店的套餐。說實話,東京的參賽體驗確實很好,但價格真的不便宜。

跑馬之餘,高超也玩越野,去UTMB跑一次OCC也是她的夢想。

除了跑馬以外,我也跑越野。日後完成六大滿貫後,我想挑戰UTMB的OCC組別,換一條賽道去體驗,去感受。

不是每場馬拉松,都要創造奇蹟

我已經跑過的五個大滿貫,芝加哥318,波士頓319,倫敦這次是317,東京和柏林都是258。柏林的好成績,還得感謝一名對手:我記得當時比賽過程中,我盯上了前面的一個妹子,想無論如何都追上她。兩個人一路你追我趕,拉鋸了好久,最後我還是超了她。這種小小的較勁,也是比賽中很有趣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倫敦的賽道競爭性很強,但想跑出好成績比較難——至少對我個人是這樣。我聽說不少人終點前幾百米摔倒,有的直接被扶着過線。賽事組織層面,倫敦的衛生間設置比柏林貼心得多,但柏林的完賽包至少發一個披風,留着當紀念,倫敦就只有一瓶水、一瓶運動飲料和一瓶酸奶,不知道是不是英倫風的剋制。

倫敦馬拉松也還是有很多美好記憶的:整個路線的景觀相當多樣,節奏感很強:一開始是大草地,很寬闊;跑到二十公里左右,經過倫敦塔橋,那是最美的一段,橋上的氣氛特別好,很多人拿着手機拍照,觀衆們的歡呼聲格外熱烈,我甚至有些後悔,如果帶手機的話一定也會拍幾張;後面進入市區,經過金絲雀碼頭,然後繞回市中心,最後終點設在白金漢宮前面的大廣場。

奇裝異服也是倫敦馬拉松的一大特色。可能和我的分組有關,沒有看到特別多的“造型藝術家”,但確實有些跑者穿得很誇張,什麼毛毛蟲連體裝、華夫餅塊造型的都有。挺好玩的,他們穿成這樣,肯定沒法PB。

作爲上班族跑者,要兼顧工作和訓練,其實不太容易,所以在賽程安排也要取捨,不能太貪心。該慫的時候要慫,懂得放過自己,才能走得更遠。我告訴自己,既來之則安之,順其自然是對生活的另一種周全。我要去愛具體的生活,用實實在在的快樂擊退虛無縹緲的焦慮,讓所有的心事都放晴,天亮醒來就是生活,用生活再治癒生活。做不到最好,也要盡最大的努力。

本條內容創作團隊

整理:Santiago

編輯:默默

設計:小春

圖片:受訪者提供

投稿、應聘兼職作者,請聯繫

womenrunn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