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智慧座艙汽車搭載率超過七成 產業鏈加速洗牌

隨着智慧駕駛技術普及、動力系統同質化加劇,車內電子與互動體驗成爲整車競爭新焦點。 新華社

隨着智慧駕駛技術普及、動力系統同質化加劇,車內電子與互動體驗成爲整車競爭新焦點。機構指,大陸智慧座艙滲透率已突破七成,產業鏈正加速洗牌。分析認爲,從晶片國產化到艙駕一體方案量產,車企與供應商正重構利潤分配格局,行業競爭重心正由「硬件堆料」轉向生態整合。

所謂「硬件堆料」,是指廠商在硬體設備中大量使用高性能元件,透過高規格配置提升性能。這種策略常用於追求極致體驗的產品,但也可能帶來成本上升和相容性問題。

科創板日報指出,智慧座艙及電子產品正成爲大陸智能汽車競爭新焦點。均勝電子近日公告,獲得約人民幣50億元智慧座艙與車載螢幕訂單,客戶涵蓋多家大陸及海外整車廠。德賽西威、華陽集團等供應鏈廠商亦提及相關業務持續增長。

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報告,今年上半年大陸智慧座艙市場前裝搭載率達74.6%,全年料突破80%。「十四五」數位經濟發展規劃將智慧座艙列入關鍵研發方向。大陸工信部亦推動軟硬體國產化及車雲協同能力建設。

業內分析,隨「硬件堆料」進入尾聲,智慧座艙正邁向體驗與生態並重新階段。高通、瑞薩等國際晶片企業汽車業務增速放緩,而大陸國產廠商憑性價比快速佔據中低端市場。四維圖新相關人士稱,其座艙晶片正加速滲透主流車型,目前自主品牌中逾九成已搭載公司MCU或SoC方案。

隨硬體毛利壓縮與艙駕融合加速,Tier 1系統整合商開始掌握利潤主導權。德賽西威上半年智能駕駛業務收入達人民幣41.5億元,年增55.5%,並展示基於高通8775平臺的艙駕一體方案,一顆晶片可同時承擔座艙與駕駛功能。華陽集團亦稱,艙駕一體方案有助降低成本,推動體驗下沉至人民幣十幾萬級車型。

同時,理想、比亞迪、小鵬等車企加速自研操作系統與域控架構,推動智慧座艙由「採購件」轉向「整車定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