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逾7成上市公司Q1實現盈利 財報「關鍵字」曝光

從上市公司一季報「含新量」看陸經濟發展向「新」;圖爲上海證券交易所所在的上海證券大廈。(中新社資料照)

新華社報導,大陸上市公司2025年第一季報日前陸續出爐,5400家披露一季報的企業合計歸母淨利潤1.49兆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64%。其中,超過七成上市公司第一季實現盈利。科技創新、消費「煥新」、外貿「上新」,一季報「新」意凸顯,傳遞出上市公司高品質發展的脈動,也顯現出中國經濟向新而進的更多積極訊號。

中國交建研製出「天山號」「勝利號」硬巖挖掘機用於天山勝利隧道建設;海光資訊突破異構計算晶片的功耗瓶頸,新一代DCU產品在智算中心的部署量實現翻倍;聯影醫療第一季新增7項國際認證,動態多極磁體技術將MRI成像速度提升50%,部分設備已實現與跨國巨頭並跑或領跑。

科技創新賦能,企業發展跑出「加速度」。這背後,是上市公司研發投入持續保持高位。今年第一季,近五成企業研發投入同比增長,「重視研發」「加大研發投入」是科創板上市公司財報中高頻詞彙。

技術突破不僅是企業增長加速器,更是產業升級新引擎。近10年,滬市主板以電子、通信、醫藥生物、汽車爲代表的新興行業公司家數佔比持續攀升至四成,主板市值領軍行業由金融、能源等傳統產業逐步轉向多元新興產業。

在西部證券科技行業首席分析師鄭宏達看來,當前外部環境複雜多變,中國科技產業具備強大的內生髮展動力,新階段的投資應以半導體、人工智慧等核心領域爲錨點,通過技術乘數效應啓動產業鏈內生動力。

「持續推進智慧製造專案」「數位化運營舉措優化管道全鏈路效率」「精細化運營和供應鏈優化」「自主品牌矩陣全面開花」,多家上市公司發佈的一季報中,技術賦能、自主品牌創新等成爲關鍵字。

在海爾智家的再循環互聯工廠裡,一臺臺廢舊冰箱經歷多道工序「重獲新生」,分解成爲鐵、銅、鋁、塑膠等,等待下次循環利用;在中寵股份的包裝廠房裡,自動化設備以每分鐘60袋的速度精準分裝,智能立體倉24小時不間斷運轉,「毛孩子」的食糧以此爲起點運往全球。

消費「煥新」,供需持續釋放潛力。今年第一季,A股上市公司消費板塊營收增速及歸母淨利潤增速分別爲4.7%和14.7%,均顯著高於全部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營收和利潤增速。在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下,家電行業等業績受益,第一季家用電器、消費電子產品板塊歸母淨利潤分別增長22.8%、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