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用語非統戰 小野指文化有包容性
文化部長李遠6日在立法院表示,文化本身應該是融合,無需刻意排斥。(劉宗龍攝)
兩岸流行用語相互影響屢見不鮮,卻時常在臺引發「統戰」之爭,文化部長李遠(小野)6日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備詢時,被問到小學生寫「估計」一詞被老師標註「中國用語」,部長自己用不用?他回答:「會啊,我這一整代人都是華語教育」。李遠也表示,不覺得大陸用語是統戰,政治是一回事,文化是包容性的。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昨進行《國家語言發展法》推動成效檢討,國民黨立委洪孟楷指出,日前小學生生活札記使用「估計」一詞,被老師糾正「別用中國用語」,詢問文化部長是否擔心是文化統戰?「語言使用愈自然愈好」李遠表示,每一代人的語言都會受到教育、環境影響而改變,「文化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包括新住民來臺灣,他怎麼樣吃一條魚都會改變。兩岸開放之後一些語言來到臺灣,不知不覺的變成臺灣的語言。」
洪孟楷指出,華人圈很多用詞是兩岸交流後相互影響而愈來愈常使用,例如「小鮮肉」,或前閣揆蘇貞昌很常講的「接地氣」,乃至網民常用的「閨蜜」、「碰瓷」等中國大陸流行用語,現在也都成爲臺灣年輕人習慣用語的一部分。
網路上盤點的年度流行語,不少是受到影視、流行音樂乃至小紅書、抖音影響的流行語在兩岸風行,如2020年最夯流行語「像極了愛情」,實出於大陸歌手隔壁老樊的《我曾》一曲;又如形容過度競爭的「內卷」、或稱影片爲「視頻」也被臺灣網友頻繁使用。大陸網民則曾彙整「卡司」、「大咖」、「醬紫」、「願景」、「唱衰」、「葛格」、「吊車尾」等臺灣語詞和語境也影響了大陸年輕世代。
大陸用語是否應視爲統戰?李遠表示,「不覺得,我覺得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融合。政治是一回事,文化是包容性的。」認爲沒有必要去特意排斥,因爲文化應該是加法、而不是減法,「我們歷朝歷代都很想把前面的推翻,我覺得文化一定要是加法,它纔會很豐富,臺灣今天之所以珍貴就在他的多元,經歷過不同的文化洗禮。」
李遠強調,不應該用語言本身來箝制思想,比如推華語就不準講臺語等,並表示自己曾經歷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現在讓每個語言都平等的發展,在文化上是平衡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