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十五五」 兩岸共構智能時代起點
(圖/新華社)
2025年金秋之際,從「十五五」規畫與即將召開的四中全會脈絡來看,大陸企圖打造一種「全局戰略、系統推進」的科技與產業格局。
整體而言,其科技發展的底蘊和企圖心,已經可以直追二戰後美國大盛世的場景:根植基礎科技、大力培養人力資源、活絡資本市場、提升產業科技政策等,努力朝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進。
「十五五」規畫是在深刻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下,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關鍵規畫。它聚焦高品質發展核心,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擴大內需、綠色轉型、區域協調、民生福祉和深化改革開放,旨在系統性破解發展難題,爲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2026~2030)的規畫是大陸邁向2035「基本實現現代化」和2049「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橋樑,而四中全會本身則有重大制度設計、長期戰略的意涵。
「十五五」從四鏈融合(科研、人才、金融與投資、產業鏈)及區域協調發展、社會民生與文化建設、改革開放安全發展等面向,強調「一帶一路」鞏固國際佈局、「新質生產力」驅動(AI、綠能、航太、先進製造)、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再造、科創板、國家產業基金等資本助力,簡言之,各界預估「十五五」可能就是一個大陸版的「科技大盛世」起點。
在「十四五」(2020~2025)時期,雖然大陸在科技創新上已經取得了相當顯著的進展,但基本上聚焦在某些「卡脖子」關鍵領域;而「十五五」重點放在科技自立自強:基礎科研、半導體、AI、量子科技、醫療生物、清潔能源等尖端技術及應用層面寬廣的領域,從短中期、基礎與應用並行,全方位的布建大陸的科技優勢。
類比於二戰後的美國,美中科技經濟的發展策略有多方面的異同。首先,美中兩者均以國家戰略驅動科技突破,政府通過資金與政策引導關鍵領域(如中國的新質生產力與美國太空競賽),均重視人力資源與資本市場的協同作用,通過教育投資和金融改革支撐產業升級。
但在策略思維也因時空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特別是在國際環境及產業競爭、技術基礎、市場應用、社會背景等持續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美國在二戰後,當年以基礎科研與國防需求轉向產業突破與人才培養,開啓了冷戰時代的科技霸權。
美國塑造「美國夢」與「自由繁榮」的文明敘事。大陸則將「漢唐盛世」的歷史意象注入現代科技發展,營造一種「民族復興」與「世界大同」的宏大願景。美國當年靠冷戰壓力+國防驅動,把科技推上高峰;而「十五五」歷史定位放在「產業升級+自主科技戰略,在全球供應鏈重塑」中尋找突破口。
美中科技霸權之爭是長期的佈局及策略的競爭,在「十五五」即將付諸行動之際,臺灣也應積極找尋兩岸合作利基及互補紅利,推動在護國神山位階的「新AI十大建設」,在關鍵科技領域創造出更多的競爭及防衛籌碼,掌握到網路數位化、行動端崛起的紅利,譬如量子、矽光子、智能機器人等關鍵技術。
綜上所述,「十五五」提供兩岸科技合作的契機,臺灣朝野必須務實且靈活地尋找切入點,追求均衡發展、求同存異也是策略性的操作。
另外,在大智能時代,兩岸STEM科教系統的重新調整與協作也至關重要。將物理深度學習(PBDL)、具身智能、智能增強等前沿技術納入教育體系,通過共研課程、共用資源、深化交流、共建平臺,兩岸可以攜手迎接智能時代的挑戰,爲中華民族的科技創新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作者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