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咖啡市場捲到爆!Cheap揭「一杯2.9元人民幣」後遺症

近年大陸連鎖咖啡業飛快成長,但2024年成長出現放緩,據聞一年有超過4萬家門市消失。(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國大陸咖啡價格戰再起,網紅Cheap發文指出,從過去9.9元人民幣(約臺幣42元),現在殺到一杯2.9元(約臺幣12元),甚至是2元臺幣一杯,捲到爆炸!大陸消費者對價格特別敏感,你敢漲價我就去喝別家;創業圈則奉行先燒錢後盈利,讓價格戰成爲宿命。但真正贏家只有品牌總部。

Cheap提到,爲啥這麼便宜?平臺補貼:0.5元喝到咖啡,實際店家拿到5~6元。成本超低:別問什麼豆,可能就是豆。加盟商硬扛:一堆被大餅騙進來的加盟商,賣一杯虧一杯,但已經貸款裝修完了,走不了,只能硬撐。爲啥愛打價格戰?消費者來說:中國人節儉是美德,對價格特別敏感,打折、促銷、團購、領紅包成爲「正常購物流程」,直接買原價就是盤,加上過去大品牌也曾黑心,那不如買便宜貨。

「最後變成:你敢漲價,我去喝別家=捲到爆炸!」Cheap指出,商家來說:中國大陸創業圈奉行「跑馬圈地」、「快速複製」、「先燒錢後盈利」三大歪理,沒打價格戰的品牌不是好品牌、虧錢也得活着。做產品創新很難,培養品牌忠誠度更難,但價格戰不用腦、見效快、顧客愛、投資人爽(投資人不在乎你賺不賺錢,只在乎你卷不卷)。讓價格戰在大陸成爲一種宿命,蝦皮、拼多多、瑞幸、庫迪、美團、滴滴…這些都靠燒錢打下江山。

Cheap直言,最後贏家是?表面上消費者贏了,品牌下跪式討好你,還沒打開APP,五張券已經飛來了!但長期被教育成「不cheap就不買」,被低價馴化,以後有質感的東西再也買不下手,哪怕你喜歡這家的口味,但貴0.5元就不買。商家品質越來越爛,甚至會變成科技狠活「咖啡風味飲料」,不是真咖啡,但會覺得味道差不多,因爲被系統性地降低味覺標準。你以爲選擇多,其實所有咖啡都是同一家工廠代工,價格、口味、包裝雷同,沒人要創新。真贏家是,總部賣了幾萬家加盟店,先割一波,平臺拿到了市佔,再拿估值去融資,爽翻。

網友表示「還是臺灣廠商聯合漲價人人有錢賺最棒了」、「確實,但自己在拼多多嘗試買物件,價格都是臺灣一半價格,臺灣商人還吹噓是自己品牌~其實都是大陸制」、「之前就有一部電影拍鄉下青年放棄北漂,回鄉下種田,最後種出了冠軍咖啡的逆襲爽劇。雖然是電影情節,但假如咖啡產量可以拉到一定的自給量,那真的沒有什麼不可能的。面板、電動車、鋰電池,臺美最後的護城河就剩下晶片了」、「一定要cheap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