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衝刺AI計算自給率 2029年可望提高至90%
大陸在人工智慧領域越來越強大。(圖/shutterstock)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辦公室發表報告估計,中國的人工智慧計算自給率可能會從2024年的33%提高到2029年的90%,這意味着本地化人工智慧電腦將從60億美元增加到810億美元。
報告指出,北京早已公開宣佈實現技術自給自足的目標,而鑑於美國實施的技術出口管制,擁有獨立的人工智慧(AI)生態系統變得更加重要。雖然中國在AI價值鏈的應用層自給自足程度最高,並在智慧層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在使能層的自給自足方面仍有待提高。但這也意味着未來幾年中國人工智慧運算領域的投資將強勁成長。
報告還表示,大型科技公司在最近公佈的第一季財報中,基本上維持了今年的支出預期,其中Meta因增加了數據中心投資而提高2025年的資本支出預期。隨着中國低成本模式、NeoCloud供應商以及其他企業和主權雲端供應商等新進業者的加入,人工智慧市場不斷擴大,瑞銀財管預計今年全球人工智慧支出將成長60%,達到3,600億美元,2026年將再成長33%,達到4,800億美元。爲推動該技術發展而投入的大量資金,應會在未來幾年繼續支撐強勁的長期人工智慧趨勢。
因此,瑞銀財管認爲,如果關稅情況持續改善,科技股將受到12%或更高強勁獲利成長的支持,並將持續復甦。該行傾向於對全球領先的互聯網和軟體公司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供應鏈上的公司進行多元化投資。
此外,報告指出,儘管4月通膨數據放緩,但由於川普政府推出的新關稅纔剛開始生效,前景仍然不確定。上調關稅的影響尚未反映在4月的CPI數據中,部分原因是許多公司在政策變化之前累積了庫存,尚未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報告說,隨着這些庫存的減少,關稅的通膨效應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變得更加明顯。不過,美國和中國暫停提高報復性關稅的90天應該有助於透過降低進口成本和避免損害供應鏈來限制通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