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九學堂」師生雲南行 學員笑稱:我從斗南又來到斗南

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師生赴雲南交流,打卡亞洲最大斗南花市,地名緣分拉近距離。(照片由大九學堂提供)

暑假尾聲,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青年學員沒有選擇宅在家中,而是在執行長蕭旭岑帶領下,展開爲期數日的「雲南文史交流之旅」。此行旨在讓兩岸青年透過歷史現場與日常生活的體驗,深化理解、增進互信。蕭旭岑表示:「青年是兩岸的未來,唯有真誠交流,才能播下和平的種子。」

此次交流活動共有來自海內外 19 所知名大學的 28 位師生參加,路線涵蓋「昆明—大理—麗江」三地。學員們從氣候如春的昆明出發,參訪抗戰時期西南聯大舊址,追憶艱困年代的教育精神;隨後前往大理古城與洱海,感受滇西古都的人文底蘊;最終抵達玉龍雪山與藍月谷,體驗壯麗自然與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

在豐富的行程中,最令師生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昆明的「斗南花市」。這座被譽爲「亞洲花都」的花卉集散中心,佔地超過6萬平方公尺,每日成交量超過千萬枝,供應全中國七成鮮切花市場。現場拍賣、電商交易同步進行,24小時不打烊,成爲結合「花卉+文創+旅遊」的3A級景點。學生們置身萬紫千紅的花海,驚歎於規模與創新,紛紛拍照留念並選購花飾小物,滿載而歸。

有趣的是,「斗南」這個地名也出現在臺灣。來自雲林斗南的學員笑稱:「我從斗南又來到斗南!」讓參訪更添一層跨越海峽的親切感。據地方誌記載,雲南斗南因地形似龜、街道南北延伸如斗柄,象徵「龜背馱金斗」而得名。如今,小鎮因花卉產業蓬勃發展而華麗轉型,成爲中國現代化農業與市場化經營的典範。

學員們在參觀過程中也注意到,當地菊花品種與臺灣略有差異。花農介紹,雲南主要種植滇菊、粉黛、墨菊、翠菊等品種,而臺灣則以國王菊、牡丹菊、鈕釦菊及黃、白乒乓菊爲主。來自彰化的隨團輔導老師、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並分享家鄉「田尾公路花園」的燈照菊技術,透過人爲控制日照長短誘導菊花開花,使花卉在冬季亦能盛放。這番交流引起現場花農極大興趣,頻頻點頭稱讚。

此次雲南之行不僅讓青年學子感受中國西南的自然與文化風光,更在交流互動中深化彼此理解。馬英九基金會期盼,透過持續的人文交流與青年對話,讓和平與友誼的種子在兩岸年輕世代間萌芽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