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非法集資絕不手軟
來源:法治日報
□ 法治時評
□ 林楠特
今年6月是全國“守住錢袋子·護好幸福家”防範非法金融活動宣傳月。爲揭示非法集資的犯罪手段和危害,引導社會公衆增強防範意識,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一批檢察機關打擊非法集資犯罪典型案例。
當前,在全社會都抵制非法集資的同時,相關犯罪的手段也愈發多樣和隱蔽。結合典型案例看,一些犯罪分子精心僞裝,打着“養老金融”旗號,以養老公寓、旅居基地爲誘餌,精準地將目標鎖定在老年人羣體上,騙取他們的資金。還有的藉助互聯網的便利,搭建虛假炒匯平臺,吸引公衆盲目投資;或以合法網絡借貸爲掩護,隱瞞資金真實用途與潛在風險,在不知不覺中歸集資金,導致不少投資者血本無歸。
面對這些犯罪行爲,檢察機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在案件辦理中,依法提前介入引導偵查,並加強技術輔助證據審查工作,全面提取、審查電子數據,準確認定案件事實。通過細緻審查,不僅查清業務違法性與實際經營模式,還對遺漏犯罪事實進行補充起訴,確保不漏罪、不漏犯。此外,檢察機關深挖涉案財產線索,最大限度追贓挽損,努力爲受害羣衆挽回經濟損失。這些案件最終經審判機關依法審理,讓犯罪分子受到了應有懲處,既有力震懾了犯罪分子,也爲公衆敲響了防範警鐘。
打擊非法集資絕非司法機關的“獨角戲”,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持久戰”。面對新技術催生的犯罪手段迭代,更需各方協同作戰,絕不手軟。有關部門要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相關犯罪監測預警的智能化水平,進一步強化行刑銜接,實施全鏈條打擊,依法從嚴懲治網絡借貸、養老、區塊鏈等領域新型非法集資。同時,加強源頭防範,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公衆樹立理性投資理念。互聯網平臺要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嚴格審覈金融類廣告,及時清理違規內容。廣大公衆也要增強風險防範意識,發現可疑線索及時舉報。唯有各方攜手,方能織密打擊非法集資的“天羅地網”,切實守住百姓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