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AI佈局明顯提速 MaaS卻成“最差商業模式” 用戶越多虧越多?
財聯社2月23日訊(記者 付靜)本週多家大廠在AI方面佈局明顯提速,積極擁抱DeepSeek並不斷放出“王炸”消息,但商業化困境仍持續引發業內討論。潞晨科技創始人尤洋此前稱MaaS在中國短時間內可能是最差的商業模式,認爲“用戶越多,虧損越多”,多位第三方受訪者告訴財聯社記者,這一狀況“客觀存在”。
據尤洋的說法,大廠相互內卷低價和免費,滿血版DeepSeek R1每百萬token官方也只能收到16元,若每日輸出1000億token,每月機器成本則是4.5億元,虧損4億元。
(圖源尤洋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數據基於7.5萬/臺/月的H800測算,尤洋稱其爲市面上機器的最低租賃價格。
另據鈦媒體報道,尤洋在其朋友圈提到,同樣在每日輸出1000億DeepSeek R1 token的情況下,若使用AMD芯片,月收入4500萬元,月機器成本2.7億元,虧損也將超2億元。
尤洋還公開提到,“這個行業目前的毛利率就是-90%。”
對此,財聯社記者詢問的幾位大廠人士均未作明確迴應。
靈犀光年聯合創始人張亮向財聯社記者分析,國內雲廠商商業模式同質化非常嚴重,並未拉開核心差距。同時,隨着DeepSeek需求爆發,各廠商爲迅速圈定用戶推出低價/免費的策略,規模提升邊際成本卻沒有遞減,無法囊括算力成本。
“H20性價比最高,但依然鉅虧。”尤洋在微博提到。張亮提到了尋找較低成本算力資源用於MaaS推理服務的方案,對此有從業者認同,稱針對DeepSeek出定制化芯片做硬件適配也可降本。
IDC中國高級分析師楊雯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稱,尤洋關於中國MaaS市場商業化進程滯緩的觀點有道理,但該模式的戰略價值需以長週期視角審視。
她認爲,MaaS生態價值體現在降低中小企業AI應用門檻、構建開發者創新生態、驅動行業技術標準化進程三方面。在盈利模式創新層面可以基礎層按模型調用收費,增值層拓展廣告推薦與數據洞察服務,頂層面向垂直領域提供行業級差異化解決方案。當前階段應遵循"效果驗證先行,商業閉環後置"的實施路徑,通過標杆案例建立市場信任度。
從相關進展看,本月初華爲雲打響DeepSeek上雲第一槍,隨後阿里雲、騰訊雲、火山引擎、百度智能雲、京東雲等紛紛接入DeepSeek模型。
近期大廠的AI佈局不僅如此,阿里巴巴最新財報會上“未來三年在雲和AI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這一算力開支指引帶來了21日A股算力產業鏈的全線爆發。百度亦先後官宣:文心大模型4.5系列開源、百度搜索全量上線DeepSeek滿血版並提供聯網服務。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過去一週,大廠在C端“加足馬力”。
騰訊方面,16日起,微信領頭的全產品線擁抱DeepSeek-R1;19日,繼元寶從TEG轉入CSIG後,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等也匯入CSIG,四大產品線合龍。同時,公司組織架構也在進行相應調整。
騰訊方面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正在以高效的組織變革,持續推動AI時代的產品佈局和升級。22日,騰訊元寶已升至中國區蘋果免費APP下載排行榜第二,Deepseek繼續位居榜首。
就在騰訊宣佈AI To C產品變陣同日,財聯社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阿里巴巴AI To C業務近期開啓大規模人員招聘,開放招聘崗位達到數百個,其中AI技術、產品研發崗位佔比達到90%。
此前阿里AI To C就動作頻頻,包括:通義併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羣;天貓精靈團隊與夸克產品團隊融合工作,探索AI眼鏡等方向;夸克品牌Slogan升級爲“2億人的AI全能助手”等。上週,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亦現身夸克辦公區。
楊雯認爲,大模型技術競賽已進入收斂階段,產業焦點正加速嚮應用層遷移,C端場景因其龐大的用戶基數和快速迭代特性,成爲技術落地的關鍵試驗場。
“Deepseek帶來的實際上是底座模型能力的提升,大廠會在原有的成熟移動產品線整合這種能力,把APP‘重新做一遍’。”張亮同時表示,大廠的產品生態和場景適合進一步搭建AI智能體平臺等AI應用的探索。
不過,接入DeepSeek後大廠自研模型下一步該何去何從亦受關注。楊雯稱,“自主研發與開源調用的協同模式不存在本質衝突,而是技術演進過程中的階段性的解決方式。短期戰略應聚焦用戶體驗突破,通過‘核心模塊自研+長尾能力集成’實現技術資源的配置。”
基於技術成熟度曲線,楊雯預判,今年Agent應用將完成場景驗證期,在客服自動化、個人數字助手等領域迎來爆發式增長,或將引發頭部廠商的生態位爭奪戰。
本文源自財聯社記者 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