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刷新進度條,展現科技創新硬實力

本報特約評論員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以大國重器、大國工程爲代表的自主創新能力,關乎一個國家的強盛之基和安全之要,是我們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解決之道。大國重器誕生的過程,是一座座技術堡壘被攻克的過程,也是我國在關鍵技術領域逐步走向自主可控的歷程。這表明,惟有保持科技自立自強的志氣,才能逐步攻克“卡脖子”問題,鍛造更多科技創新的標誌性成果。

進入8月,我國大國工程連獲突破,關鍵核心領域捷報頻傳:攬月月面着陸器關鍵試驗圓滿成功;“愛達·花城號”首臺主發電機正式發電,與之相關的300多臺設備達到了完工狀態;我國在流動性沙漠中心建成的首個大型集中式光伏電站、塔克拉瑪干最大光伏電站塔油且末光伏電站發電破3億度……其他同步推進的航天、船舶、光伏、核電等多領域大國重器工程,均取得積極進展。

大國重器蘊藏大國底氣。作爲擁有高度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戰略意義的核心裝備或重大工程,大國重器不僅是代表着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關鍵裝備,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今年以來,大國重器捷報頻傳,大國工程連獲突破,涵蓋了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每一項都代表着中國在相關領域的高水平。一個個國之重器、一項項重點工程驚豔亮相,見證了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躍升,勾勒出科技創新活力奔涌的時代畫卷,彰顯着大國科技的硬核實力。事實證明,某些國家妄圖“脫鉤斷鏈”、一味打壓遏制只會增強我們自立自強的決心和能力,只會加速我們科技創新的進度和突破。

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往往在大國重器中得到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踐反覆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一定要靠自力更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爲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一大批閃耀着中國智慧、凝聚着中國力量的大國重器不斷涌現。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運營、第一艘規模最大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交付使用、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投入商業運行、首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嫦娥六號”實現全球首次月球背面無人採樣返回、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十四五”以來,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是中國面對技術封鎖時堅韌不拔、勇攀高峰的明證,標記着創新進取的堅實足跡,展現着中國人逐夢星辰大海的豪情壯志。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以大國重器、大國工程爲代表的自主創新能力,關乎一個國家的強盛之基和安全之要,是我們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解決之道。大國重器誕生的過程,是一座座技術堡壘被攻克的過程,也是我國在關鍵技術領域逐步走向自主可控的歷程。這表明,惟有保持科技自立自強的志氣,才能逐步攻克“卡脖子”問題,鍛造更多科技創新的標誌性成果。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爲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雖然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進一步增強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使命感,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大國重器之“重”,不僅在於其物理重量,更在於它們承載着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分量。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圖景日新月異,創新中國的逐夢征程步履堅實。我國大國工程連獲突破,尖端成就如同星辰般密集閃耀,不僅是科技實力的硬核展現,也在深層次上映射出國家發展動能與未來希望所在。大國重器參與託舉起的不僅是產業躍升的階梯,更是民族復興的希望。

未來之路上,大國重器激盪的澎湃力量持續奔涌,必能推動中國號巨輪在時代洪流中劈波斬浪,駛向星辰大海的壯闊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