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角力下 產業轉型刻不容緩

大國角力下 產業轉型刻不容緩。路透

美中經貿易談判已達成初步協議,爲川習會鋪路,很可能觸及臺灣議題,相對的臺灣和川普政府交手的貿易談判仍在持續進行,臺灣夾在兩大國之間,經濟危機四伏,可以預見。由於美國在關稅和瓜分臺灣晶片產業上出手很重,臺灣產業備受衝擊,未來面對的挑戰更大。

目前政府提出的措施,特別是對於傳統型企業,多屬應急的短期措施,以各式各樣紓困融資的提撥爲主。撒幣式做法即使救得了近火,也非長遠之計;當前的要務是產業必須要轉型,市場要轉移,不能唯「美」是從,即使在美國設立臺灣園區,也只是處理了科技業者面對的經營難題,傳統產業仍難有生機。產業轉型策略以及採取何種方式協助企業開拓新市場,其重要性不亞於提供臺灣園區、匯率避險、紓困貸款,面對世界經濟大變局,政府得有全盤策略開展企業立足根基。

臺灣的經濟危機最緊迫的是半導體核心優勢遭蠶食。2025年數據顯示,臺灣對美出口佔比已升至29.4%,對美經濟依附度創歷史新高,喪失談判主動權。川普政府以「20%疊加關稅」與「產能五五分」強制要求爲威脅,迫使臺積電(2330)將先進製程遷往美國,相關供應鏈也面臨搬遷壓力。華爾街傳出的「臺積電與英特爾合資」方案,更暴露美方扶持本土產業、掏空臺灣技術根基的野心。

政府應變對策一直乏善可陳。從「兩兆雙星」到「五大信賴產業」,近20年產業計劃缺乏系統性,導致除臺積電外(佔GDP 20%、出口40%),無第二支柱產業。政府沉迷於「供應鏈思維」,忽視半導體設備、先進封裝等生態體系建設。

基礎設施也明顯落後。最嚴重的是AI與半導體產業面臨電力瓶頸,預計2030年AI用電需求將增八倍,但再生能源目前佔比僅11.6%(遠低於2025年20%目標),大臺北地區電力傳輸失衡問題突出。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直言「能源是臺灣最大限制」。操之在我的部分都未能善處,遑論外在環境變化造成的衝擊,政府又有何能耐引領產業克服難關?

目前臺灣承受的外部衝擊,除了美國之外,中國大陸的挑戰同樣嚴峻。南韓承受的教訓,可當作對我們的鏡像警示。南韓因對中國出口佔比達27%且未及時轉型,2023年出現181億美元逆差,八大產業被中國超越七項。南韓「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兩難,與臺灣當前處境高度重合,韓企同時承受美國關稅與中國競爭雙重打擊,2024年出口成長率預期下滑3.2%,這一慘狀不是不可能在臺灣重演。

在此經濟變局中,我們必須重構,採取「守衛核心+開創新局」雙軸驅動策略。半導體生態須有守衛計劃,並且補強互補性技術產業鏈。借鑑CoWoS封裝技術由政府補助設備商實現產業化的經驗,重點投入矽光子、共同封裝、晶背供電三大新技術,並考慮設立「半導體互補技術基金」,目標五年內培育十家年營收超百億新臺幣的設備企業。另外除了原有「AI+晶片應用」外 ,新增「能源+晶片協同佈局」,興建光伏儲能一體化電廠,確保先進製程用電穩定。

政府應制定新興產業的突破戰略,打造非依附性優勢。可考慮的重點有四個:生物技術上,核心突破方向是精準醫療與農業生物科技;資訊安全上,應致力於工業互聯網的防護系統;數位金融科技上,應在跨境綠色金融平臺上下功夫;綠色先進製造上,可發展半導體碳中和生產技術。

臺灣產業轉型的核心矛盾,在於大國角力的外部壓力與內部治理的失調。當務之急是整合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先投入半導體設備與綠色能源,並將小型創新補助項目,整合爲「產業生態建設基金」。總體策略是以半導體守衛爲主軸,以新興產業開闢空間,並以治理改革激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