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後 走出無知繭房

(圖/民進黨新北市黨部提供)

第二輪大罷免在反對方以7:0 宣告執政黨的大罷免失敗,經過數月激烈的政治動員,社會似乎暫時迴歸平靜。然而,這兩場大罷免清楚揭示:當主政者利用政治制度欲將權力擴充至極端時,所造成的社會撕裂遠超乎想像。

在這場政治風暴中,最令人憂心的是資訊的同溫層效應。當社羣媒體只推送與自身立場一致的訊息,而多元來源被屏蔽,人們便容易受到誤導。這不分階層,上自領導人、下至一般民衆皆難倖免。形成訊息繭房的根本原因,仍在於資訊不透明。

歷史上,袁世凱因籌安會幕僚與兒子袁克定所僞造的順天時報,使他誤以爲稱帝獲得民心,最終導致帝制速亡與國家長期分裂。對比今日臺灣,因美中對抗與兩岸關係惡化,社會中也充斥偏離事實的敘事,例如「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或「高鐵沒有靠背」等。類似的意識形態論述並非臺灣獨有,歐美亦不少見,但因臺灣的特殊地緣政治,影響尤爲深遠。

當執政團隊僅接受特定資訊,並受幕僚意見左右,若缺乏廣納建言的機制,長期下來可能做出違反常識或憲政慣例的決策。這次罷免耗費了大量社會能量,卻忽略了急需處理的課題,例如美國關稅衝擊與南部風災善後。古語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正是臺灣必須深刻面對的挑戰。

此外,當政治人物把政治當成生意,便如「商人無祖國」般,缺乏帶領國家迎向國際挑戰的大格局,眼中只有短期利益則非國家之幸。罷團的領銜人物如早年遊走兩岸的科技公司創辦人,更有家人開公司與中國大陸經商的立法委員,以及在大陸發展不順的網紅等諸多人物,其由商業跨足政治,以短暫個人獲益爲主要考量,他們無祖國的特性,更無法使臺灣有信心面對迅速的國際變局。因此,主政者如何脫離訊息繭房,廣開言路,是臺灣的當務之急。

2016 年英國「易普索莫里」調查顯示,臺灣在「無知國家排行」中位居第三。身處言論自由社會卻名列前茅,言論自由帶來的竟然不是人民的理性提升,反而有部分愚民的成分在內,實屬警訊。這場大罷免後,臺灣更應警惕:唯有打破訊息繭房,強化民間監督,廣泛接觸外界資訊,才能避免陷入布林肯所警告的局面——淪爲國際政治的「菜單」上,被動受宰割。

在同溫層下,臺灣不是贏家,而是輸家。唯有突破封閉的資訊迴路,廣納建言,「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內舉部分如今尚未產生有感之建樹,外舉部分若能加以落實,臺灣才能真正轉危爲安,化輸爲贏。(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