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事件不斷、機構密集調研,固態電池仍面臨產業化瓶頸

固態電池作爲下一代電池技術,近期迎來多項事件催化不斷。貝特瑞(835185.BJ)在本週發佈了新款固態電池的材料產品,國軒高科(002074.SZ)預計在5月16日舉辦的大會上帶來相關新產品,產業熱度一時高漲。

機構投資者也在近期密集拜訪了固態電池產業鏈上市公司。第一財經記者梳理,本週以來,寧德時代、金博股份、利元亨、星源材質等產業鏈上市公司發佈了機構調研公告,就量產時間表,電池廠商普遍預計2027年,材料新產品普遍處於送樣與認證階段,尚未出現規模化量產。儘管多數企業提到固態電池技術已經取得較大突破,產業鏈配套不成熟、成本高於鋰電池、核心關鍵材料依賴進口等因素,仍是固態電池產業化的主要阻礙。

儘管上市公司在調研公告中隻字未提固態電池對業績的貢獻程度,市場資金仍在板塊內挖掘個別標的“先炒爲敬”,三祥新材(603663.SH)、冠盛股份(605088.SH)、上海洗霸(603200.SH)等固態電池概念股的年漲幅超過50%。

機構密集調研固態電池產業鏈

固態電池產業鏈的多家企業預計將在近日發佈新款材料與電池產品。本週初,貝特瑞發佈了貝安FLEX半固態及GUARD全固態系列高鎳正極、硅基負極、固態電解質、鋰碳複合負極等材料,爲下一代電池技術提供"高能量+高安全"材料解決方案。

國軒高科本週的新品發佈會則是固態電池行業的另一大看點。根據公司官微發佈,5月16日至17日將舉辦全球科技大會。國軒高科本週二(5月13日)官微發佈的《六大新品發佈 獻禮新世界》提到,此次將發佈“一款超越期待的前瞻電池產品”,市場猜測這款新產品是固態電池。

產業鏈新品發佈前夕,機構投資者的調研頻次明顯提升,爲投資者帶來更多產業發展變化。記者統計公告發現,僅本週以來,就有12家上市公司發佈的機構調研內容涉及固態電池,主要集中在電池、材料、製造設備等環節,包括寧德時代、貝特瑞、利元亨、西磁科技、靈鷗科技、安達科技、星源材質、寒銳鈷業、曼恩斯特、中崙新材等上市公司。

電池廠商普遍將2027年作爲全固態電池規模化量產的時間節點。寧德時代在5月14日機構調研中表示,公司在全固態電池上持續堅定投入,2027年有望實現小批量生產。國軒高科也預計2027年實現小批量生產及裝車測試,公司稱已成功研發出車規級全固態成品電芯“金石電池”。貝特瑞稱,2024年是半固態體系較具代表性的一年,有實際的固態電池產品出貨、裝載和終端應用,可以預見未來半固態體系材料會很快量產。

由於電池尚未規模化量產,材料環節處於小批量認證和測試階段。鋰電池隔膜企業星源材質表示,公司研發的氧化物、聚合物固態電解質膜已經具備量產化製備的條件,產品已經進入多家客戶認證或測試階段,並小批量供貨給多家知名頭部客戶。中崙新材表示,公司的固態電池專用BOPA(雙向拉伸尼龍薄膜)尚未批量生產。

產業配套成熟度有待提升

過去兩年鋰電行業處於調整期,面臨競爭加劇挑戰,產業鏈出現一定業績下滑,行業需要找到新的技術突破點和市場增長點。固態電池作爲新一代電池形態,目前成爲上市公司爭相佈局的重點方向,也是最有希望實現產業化的技術路徑。

近期一系列固態電池新品發佈,標誌着行業技術發展進入到新階段,是否意味着固態電池落地應用的時代已經來臨?上市公司固態電池業務是否即將進入收穫期的預期?

事實上,儘管技術進步顯著,由於產業鏈配套不夠成熟,固態電池的產業化仍面臨現實阻礙。據瞭解,全固態電池生產成本下降較快但仍然大幅高過普通鋰電池,S&P預計2025年固態電池的成本將會下降到USD500/kWh,但成本仍然是超過普通鋰離子電池的5倍。同時,固態電池現有設備利用率不足40%,部分關鍵核心材料仍依賴進口,部分環節面臨重建技術體系。

當前固態電池產業界已形成兩大陣營:以國軒高科、蜂巢能源、衛藍新能源爲代表的半固態先行派,目標計劃是在未來2年內實現規模化裝車,這些電池廠商主攻氧化物半固態路線,量產能力更強,但能量密度的提升空間有限。以寧德時代、豐田堅定全固態路線,着眼於2027年後的技術制高點爭奪,硫化物全固態方案性能優越,卻面臨工藝複雜、成本高昂的困境。

不僅如此,固態電池材料端仍處於多線並進階段,還沒有哪項技術路徑具備明顯的成本和效率優勢,並且不同技術路線的博弈愈演愈烈。

貝特瑞試圖通過材料創新打破僵局,公司在固態電池材料領域佈局了氧化物固體電解質、聚合物固體電解質和硫化物固態電解質三大技術路線。貝特瑞表示,未來的固態電池可能會存在多種固態電解質材料的混合使用,目前部分產品已經應用到客戶的半固態電池中。

“固態電池主打的就是能量密度高與安全性,如果成本、效能比起三元和磷酸電池沒有明顯優勢的話,固態路線就很難實現產業化。當前固態電池的小批量生產,主要集中在氧化物+聚合物複合固態電池技術,且處在實驗室研究級別的量產標準。更重要的是安全問題,目前固態電池技術還無法解決車禍導致電池破裂的安全風險。而從終端需求角度來看,消費者更注重性價比,倒逼整車廠‘卷’成本和功能。2027年固態電池量產預計也只是小規模的試驗性量產,距離落地到終端整車還有不小距離。”一位新能源分析師對記者說。

華泰證券預計,在2025年能看到半固態電池的批量交付和全固態電池方案的加速開發,目前車廠的品宣已經進入到軍備競賽的階段。該機構的研報認爲,對比固態電池技術路線,聚合物對產業友好且性能成熟度高,相關產業鏈有望在量產放量拐點中優先享受產業紅利;鹵化物與硫化物共存的方案可見度快速提升,加速從實驗室到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