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行”熱潮解碼 新時代中國與世界對話的三重密鑰
近日,伴隨中國持續擴大免籤“朋友圈”與便利化措施落地,一場跨越山海的“中國行”熱潮在全球社交媒體持續升溫。國家移民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自2024年12月17日實施 240小時過境免籤政策以來,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達921.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40.2%,其中免簽入境佔比71.3%。這組不斷攀升的數字背後,既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生動註腳,更折射出新時代中國與世界對話的三重密鑰。
解碼中國形象的“破繭密鑰”:民間力量打破信息繭房。西方媒體長期構築的“信息繭房”裡,中國形象被簡化爲兩極化標籤:要麼是“功夫長城”的符號拼貼,要麼是“威脅論”與“崩潰論”的敘事陷阱。而當美國知名主播“甲亢哥”來到中國開啓無劇本直播,吸引超4000萬國際觀衆,拉脫維亞旅遊達人萊涅・佩爾斯在小紅書分享的120條中國見聞收穫百萬點贊,阿塞拜疆博主伊拉達・加迪羅娃體驗新疆無人機灌溉的視頻登上TikTok 熱門榜……越來越多的“民間大使”自發來到中國記錄、打卡,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既有現代都市的科技鋒芒,又有衚衕巷尾的煙火溫度的中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正是打破偏見最有力的武器。
激活文明基因的“融合密鑰”:守正創新煥發文化活力。外國人被中國吸引的深層原因,在於當代中國獨特的文化張力。當李子柒的鏡頭展現蜀繡經緯、活字印刷的千年傳承,重慶山城的輕軌穿樓而過,與兩江四岸的璀璨燈火構成賽博朋克般的城市景觀,兩種看似迥異的文化在中國大地和諧共生。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讓敦煌文化觸手可及,三星堆博物館通過人工智能實現青銅神樹的“數字重生”,這些創新實踐印證着:新技術不是傳統文化的“解構者”,而是文明傳承的“轉譯者”。這些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融,讓千年文明在短視頻時代煥發新生,得以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
創新治理模式的“發展密鑰”:流量變現展現中國智慧。網紅城市的“現象級”出圈,本質上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生動檢驗。重慶在洪崖洞周邊實現“寵粉交通管制”,通過動態調整公交線路、延長地鐵運營時間,將瞬時客流峰值控制在安全範圍內;淄博爲應對燒烤熱潮,建立“從原料到餐桌”的全流程監管體系,2023年以來檢查燒烤店超1.1萬家次,立案查處哄擡價格案6起,實現“既要煙火氣,也要安全感”。這些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構建起“流量引入—服務升級—產業提質”的發展閉環的同時,印證着一個深刻道理: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密鑰,在於將短期熱度轉化爲長期價值,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過程中,實現城市品牌與經濟發展的雙向奔赴。
從馬可·波羅筆下充滿神秘的東方傳奇到TikTok裡生機勃勃的現代中國,文化傳播形態雖隨技術變遷而演變,但文明交流互鑑的精神內核始終未改。當下這場“中國行”熱潮,本質上是一場全球公衆參與的文化對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唯有用“海納百川”的胸懷擁抱新技術、創新傳播模式,讓“民間大使”的生動實踐成爲文明對話的橋樑,才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共同繪製美美與共的文明新圖景。(青神縣委社會工作部黃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