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到南韓立法 臺灣應正視校園手機危機

▲近年來,第一線教師普遍反映,學生因沉迷於社羣媒體,不僅專注力急速下滑,體能活動也顯著不足。(圖/CFP)

●楊智強/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

今年出版的《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書中訪談訪談兩百多位從幼兒園所到大學的教育工作者,揭示當前孩子無論身心,正被智慧型手機綁架。

近年來,第一線教師普遍反映,學生因沉迷於社羣媒體,不僅專注力急速下滑,體能活動也顯著不足。此外,真實人際互動日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淺碟的網路交流與孤立焦慮嚴重副作用。不僅是教室內的學習困境,更是國家社會韌性日益流失的警示。

南韓國會上月底果斷立法,明年起中小學全面禁用手機,並搭配數位衛教課程,獲家長與教師普遍支持。立法理由直指:手機嚴重損害專注力與學習,造成失眠、焦慮,並抑制健全人格發展。據調查顯示,高達四成以上青少年陷入手機依賴,若不正視,將是下一代人的隱性危機。

反觀臺灣,對校園手機管制草案卻一再延後。理由或許是學生團體反彈,或是教師配套未明,甚至疑涉選舉考量。然而,教育部拖延背後真正欠缺的,是堅持教育價值與孩子健全身心發展的決心。當政府以拖待變,受害的是學生、家庭與師長,反倒讓3C業者與網路平臺受益。

校園禁用手機並非守舊,而是國家最基本的責任;並非否定科技,而是承認「自制力尚未成熟的孩子,需要制度性的保護」。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安靜的教室,而是能專注學習、健康互動的成長環境。諸多數據與國際經驗,都已清楚揭示問題嚴重性。

教育部若繼續觀望,將任由整個「滑世代」在數位焦慮中漂流,等到成年時,我們勢必付出更沉重的社會成本。希望教育部與立院諸公能效法南韓,以立法或具體政策爲國家未來主人翁築起一道保護牆,讓校園重新成爲培養專注、溫暖與創造力的園地。

▼校園禁用手機並非守舊,而是國家最基本的責任;並非否定科技,而是承認「自制力尚未成熟的孩子,需要制度性的保護」。(圖/記者許敏溶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