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直播騙局「搶」回父母 反背不孝名 不如這樣做
學者認爲,對老人的騙局之所以有效,因爲「孤獨是最深的漏洞」;示意圖。(新華社)
「爲什麼爸媽寧願相信陌生人,也不相信我?」很多年輕人想不通,想盡方法要把父母從騙子手中拉回,不僅得不到理解,還背上「不孝」罵名;專家提醒,與其在父母被騙後憤怒指責,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溝通管道,「常回家看看」。
橘子海(化名)報警了,因爲母親從直播間花3000元人民幣(約421美元)買的手串;母親學着主播的話告訴她,這條冰種翡翠手串是「從龍脈裡取出來的」,在拍賣會上價值超過1億元。但橘子海拿過來識圖一搜尋:同款十元。
類似的事情再三發生在這對母女身上,橘子海索性當起反詐博主,把圍獵老年人的直播間都曝光在自己的短視頻帳號上,她也因此被許多主播「開盒」,連母親也不站在她這邊。
很多像橘子海一樣的年輕人想不通,明明想盡了方法—調慢家裡網速、冒充騙子陪父母聊天、偷退訂單…想把父母們從騙子手中拉回一點,卻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反而背上「不孝」的罵名。
「孤獨是最深的漏洞。」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教授申琦表達她的看法,騙局之所以有效,不只是訊息誤導,而是情感競爭的失敗:子女講道理,主播講情緒;子女製造衝突,主播製造共鳴。「因此真正有效的辦法,不是替父母識別騙局,而是先恢復信任:讓父母感受到『我比那個主播更在乎你』。」
橘子海的母親在直播間購買的物品。(取材自新京報)
★明爭暗鬥 關Wi-Fi設密碼
新京報報導,爲了證明主播在騙人,橘子海明爭暗鬥想了很多辦法—帶母親去金店,工作人員說這是強酸衝色的石頭,最多值20元,母親覺得人家沒水平;「讓我女兒看這個直播看上三天,再看是不是騙子。」對着警察,老人撂下這麼一句話。
除了手串,母親買來的還有三無保健品、假表,甚至還有一把號稱能鎮宅的「玄龍劍」。橘子海拿着母親的手機,一單一單翻,心跳越來越快,後來氣得往牀上一躺,朝旁邊的母親擺手:「現在別跟我說話。」
她把這段經歷剪成短視頻發到網上,評論有上萬條,網友都開始吐槽父母買過的各種「神奇」的商品:號稱是保健品的糖果、假金磚,還有標着「細胞交換」的被子。
每次家裡突然冒出這些「垃圾」,胡婉青(化名)就知道母親又上當了。也不是沒勸過,但老人聽不進去,直到從母親手機裡陸陸續續湊出將近10萬元的帳單,胡婉青決定,得用「硬手段」。
一天夜裡,她摸摸黑關了家裡的Wi-Fi。隔天一早,母親發現手機連不上網,找她幫忙。胡婉青順勢拿過手機,悄悄打開未成年模式。
打不開直播鏈接,看視頻號也被「須監護人輸入密碼」的提示打斷,母親意識到是女兒動了手腳,索要密碼不成,老人激動起來,又哭又鬧,「我花自己的錢,跟你有什麼關係?」
母親洗澡、煮飯的空檔,胡婉青瞅準時機,偷偷抓過手機查帳單、查微信好友名單;她摸出規律:微信暱稱以「A」打頭的、帶電話的,多半是保健品銷售員。只要發現,胡婉青直接撥過去警告:「別再給我媽推銷,否則投訴。」
直播間的主播正在演繹,解救被綁架的人。(取材自新京報)
★反詐子女 截圖投訴平臺
胡婉青白天工作忙,很多次晚上回家,坐在沙發上休息時她會突然一驚—還沒查母親的帳單。母親的手機像定時炸彈一樣讓她焦慮。
她建了個羣「爸媽被三無保健品坑害羣」,70多名絕望的反詐子女扛着「不孝」的罵名,在羣組分享「鬥爭經驗」;有人調低了家裡的網速,有人打開社交媒體的關鍵字屏蔽功能,不讓父母看到「保健品」、「情緒主播」;有人把騙子和父母聊天截圖投訴到平臺,希望能封了騙子的號,也封了父母的號。
更有耐心一點的,刪除騙子的聯絡方式,再註冊同頭像、同暱稱的帳號,裝成騙子和父母聊天。或者下載「雙端登入」軟體,把父母的社羣媒體帳號登在自己手機上,隨時查看訂單。父母看直播時,自己在一旁豎起耳朵聽,暗自記下主播的名號再逐個拉黑。
橘子海還蹲守在母親常看的直播間,一一記下這些主播編造的故事,存進電腦的文件夾。那些離奇的劇情看得她摸不着頭緒,主播自稱是觀衆的「老兒子」、「大孫子」,說自己在山洞中發現了很多被關押的正能量主播,決心要調查此事、剷除幕後黑手。
這類「英雄救世」戲碼常上演,救的不光是人,還可能是被外國人搶走的一車「華夏瑰寶」,橘子海的母親就沉迷在這樣一個「正義」世界裡。
橘子海把這些直播片段發在自己的帳號上,還把簡介改成「反詐部落客」,夜裡睡不着,開直播訴苦。熱心的網友也會幫橘子海「在線勸母」。
大號被封了,還有小號,過不了多久,被封鎖的帳號又都解封。一切都在反覆,母親偶爾能清醒一些,可沒過多久,又對她說:「我覺得他(主播)還是個好孩子」。
爲什麼母親會如此相信這些陌生人?有網友給了一個常見的解釋:子女陪伴太少,缺乏情感支持。
橘子海承認,母親退休後,一度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本想「做點事」,結果被騙進了傳銷組織:父親每天吃完飯就出門打牌,自己也遠在海外讀書,橘子海知道母親的孤獨。
反而是主播最會抓住這些孤獨的心。面對男觀衆,主播就說:「你付出這麼多,家人不理解你。」如果是女觀衆,就講「老公對你不好,兒女不貼心,所以這個優惠是你應該得到的嘉獎」。
也有人不認同這種說法;有人和父母同住,朝夕相處,「陪伴並不少」。不過,申琦提醒:「陪伴並不等於被理解。」
在直播間花費上萬元買的部分「寶貝」。(取材自新京報)
★被母敵視 又慘遭「開盒」
在與直播間奮鬥的同時,橘子海遭到了主播團隊的猛烈反攻,她的帳號被對方以「侵害名譽權」、「侵害肖像權」的理由集體檢舉,每天早上一睜眼,都是自己的影片被下架的消息。
最令她感到後怕的是被騙子「開盒」(隱私曝光);有一天,她收到陌生人寄來的私信,裡面有她詳細的家庭住址,還有一句話:「剛開始吧!」
橘子海還要面對母親的敵意,親情「斷聯」。有時候,母親看她的眼神像看「仇人」,說話也衝,手機改了密碼防着她,還會悄悄給主播發訊息:「我女兒在曝光你們,她欺負好人。」這種敵對幾乎讓橘子海崩潰。另一邊,母親對主播卻像對親人,還會發訊息關心:「看你直播時,黑眼圈很重,要注意休息。」
「我不知道該怎麼相處了。」這樣的問題也同樣困擾着馬曉彤(化名)。曾經和自己親密無間的父親,如今像變了一個人。
患有痛風的父親,害怕藥物有副作用也不願控制飲食,轉而相信物理治療店。今年,他沒和家人商量,花8000多元買了理療店推銷的保健品,馬曉彤逼他退貨,兩人大吵一架,從此有了隔閡。
對物理治療店,父親卻越發依賴,每天風雨無阻,中秋節沒法去理療,還特意向店員請假。「他跟對方(物理治療店的工作人員)更親,跟家裡人不親了。」每次聊到父親,馬曉彤都忍不住激動。「我努力拆解套路,他卻往裡鑽。」幾次勸說無果,馬曉彤情緒愈來愈差,甚至開始求助於心理諮商,筋疲力盡的馬曉彤決定逃避。
「異地,照顧不了,就算住在一起,也有老人一樣被騙」、「我沒時間,他們(騙子)有時間、有團隊,當成事業在做」、「他需要的是情感陪伴,一個電話抵不過人家每天的陪伴」;勸服自己的理由很多,最終的對策都指向一個:「除了不管,我還能怎麼辦?」馬曉彤問。
老人聚集在店鋪理療,前方的螢幕講着養生知識。(取材自新京報)
●給他留點自尊… 防騙教育須換位思考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教授申琦在研究中提出「情深利往」的概念—許多詐騙直播間並不是一開始就賣假貨或騙人,而是先以陪伴、關心、問候等方式建立起「情感依附」,用「真情」換取信任,再將信任轉化爲交易。他們稱呼「叔叔阿姨」、「家人們」,爲老人營造出被重視的心理氛圍。
直播間騙局遠不止於線上噓寒問暖,大量的私域直播依賴線下提貨門店,店裡的工作人員會將溫情策略貫徹到底: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手機、如何線上購物、如何刷短視頻,千篇一律的問題他們也能不厭其煩,這種情緒價值讓老人很難不被打動。
新京報報導,根本問題在於,老年人缺乏有意義的社會連結與參與空間。「訪談中發現,沉迷直播騙局的老年人手機使用時長顯著增加,一天四、五個小時的很常見,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線下交往和能被周圍人發現的機會。」申琦說。老人一旦沉迷直播,又會更與真實社會脫節,成了惡性循環。
許多子女都在網上訴苦,說自己因爲勸阻父母,被冠上「不孝」的「罪名」,甚至被威脅斷絕親子關係,這種絕望的情緒並不少見。
報導指出,針對這種溝通的錯位,申琦解釋:年輕人習慣於理性、快速、任務化的交流,而老年人則更需要緩慢、細膩、有情緒溫度的迴應。尤其是當子女不耐煩地強調「說了多少遍了,別信這個」、「你怎麼這麼笨,又被騙了」,老年人會感受到被否定、被貶低的情緒,產生防禦心理。「這也是爲什麼,當子女用理性的方式去『教育』父母、去『揭穿騙局』時,老人反而更疏遠、對立。」
王思瑜(化名)理解父親的自尊。她雖然曾向父親表明要「對抗到底」,但家裡的氣氛始終平和。
父親退休後,常去物理治療店,熱情的店員邀請老人進相對隱蔽的私域直播間,「裡面都是老人願意聽的,淞滬會戰、長征的故事。」王思瑜說,主播把普通的食品宣傳成保健品,父親成箱成箱買。
「爸爸在我心裡一直是個很正派的人,可現在相信這羣騙人的,形象都醜化了。」王思瑜沒急眼,只是像小時候父親教育自己那樣「教育」父親。她沒事就上網蒐集類似騙局的報導,收藏在手機裡,吃早餐的時候,把這些案例念給父親聽。週末開車帶父母出去玩,音響放的不是歌而是新聞案例。爲了給父親一些價值感,王思瑜也爲他安排了爲全家人買早餐的「工作」。
漸漸地,父親只在閒暇時看直播,不再下單,事情就此翻篇。報導指出,王思瑜從來沒有要求父親承認自己被騙,父親之前是警察,很在意在子女心中「正直」的形象,「他覺得自己是權威,我要給他留點自尊」。
申琦也建議,子女與其在父母被騙後居高臨下地憤怒指責,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穩定的溝通管道,並真正做到「常回家看看」。「在溝通中讓防騙教育變成換位思考、家庭共情的過程」。
宇荷(化名)的父母陷入各種騙局已有十年,她吵過,罵過,報過案,把保健品丟門外,退了他們手機裡的羣組。但舊的羣走了,新的羣又來了,前進一步又退後兩步的反覆讓她疲憊。
也是最近,步入40歲,宇荷開始看不清近處的字,還有不少白髮,她才第一次真切體會到衰老,理解父母的恐懼。今年5月底,她回了趟老家,決定從自己的身體變化聊起,重新和母親溝通。那幾天,關於生命的探討在飯桌、在街上、在散步時不斷展開,話題從身體延伸到父母之間的感情。
也是那次回家,她發現家裡又多了一張磁療牀─母親花4萬多元買的,她沒再吵,冷靜地收集證據、聯絡市監局,陪母親一起去退貨。
她鄭重告訴母親,自己也在變老,能理解他們的不安,「如果身體不舒服,我帶你們去醫院」。幾天後,母親把家裡的其他保健品也退了。「雖然我不知道下次回家會不會又買新的」,但十年來,像是溺水的人終於有了一點求生欲,宇荷第一次看到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