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句話,看段永平的兩個頂級思維
所以,最終段永平從投資雅虎(因爲擁有阿里股份),變到了投資蘋果。
這可以說也是一個理由。
因爲對公司某個個人的特別依賴,會給公司造成巨大的不確定性的風險——如果某一天公司的這個人突然飛機失事、或者車禍、……——那麼這個公司,傾刻間可能就會分崩離析——從而造成了自己長期投資中的風險。
這種創始人依賴效應,在投資中,既讓人安心(投人)、又讓人心不安(怕人出問題)。當人出問題的時候,投資者甚至就會逃都逃不掉。
所以,
1、西方的公司,都會試圖擺脫對特定人的依賴——通過對公司形成機制、制度化等方式,通過改造公司的環境的形式。
這樣才能更長久、更健康,能夠成爲百年企業。並且更容易成爲全球化的公司。
2、而國內的公司,往往對創始人的依賴極大,當創始人從公司離開的時候,公司往往就會出現不能爬升、甚至衰退的情況。
這是沒有把導致公司成功的那些東西變成制度和機制的緣故。——也就是說,這樣的公司,離全球化、離職業化,還差了一段不小的距離。
創始人的管理能力是有上限的,全球化往往超過了創始人的管理能力。而機制和制度的東西,則可以對全球化形成更大的支撐。能成功完成全球化的企業,那麼最終可以形成更抗風險的機制和制度——雖然一時發展慢了一些,但發展的會更健康、更長久,最終站在更高的高峰上。
所以,像喬布斯這樣——搭好了平臺,即使沒有喬布斯,也沒有那麼大的影響——所以,它在長期上的風險是更小的。而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在長期上是更具不確定性的——公司換個領導人,往往就會出大問題。
事情的發展是,蘋果一路成長到3萬億,而阿里巴巴成長到8000億,然後又一度掉回到1300億(利潤遭遇腰斬)。
同樣的,類似的,像新東方決策的去董宇輝化,也是類似的想法——要擺脫公司生意對特定個人的依賴——只不過,行不通。——因爲這種現象不可複製。本質上,
1、新東方是賣人。(消費者買貨是因爲人)
2、蘋果則是賣貨。(消費者買貨是因爲貨)
所以,新東方無法擺脫對人的依賴,而蘋果則能擺脫對人的依賴。反之,如果新東方也有過硬的產品——那以是否是董宇輝來賣,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這個時候就可以順利的去董宇輝化。
一般來說,一家公司,可以通過成功的全球化——完成對創始人的依賴。全球化的過程,會逼着公司完成機制化、制度化的。
這是段永平的長期思維——總是判斷一個事情在長期上的影響。這是與段永平“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的哲學相配合的,只有在長期上是正確的事情——纔是對的事情。
同時,也指出了這個影響短期不大的成立條件——因爲平臺已經搭好。這種事情的成立條件思維,則是配合“把事情做對”的,當這些條件實現了,那麼事情也就成立了、也就做對了。
很多事情,往往只有一時的利益,但在長期上反而是損害。——因爲這個事情本身蘊含着的激勵導向,激勵了不好的東西,這種激勵會自我實現,從而在長期上造成損害——並且是巨大的損害。
無論是分析喬布斯還是分析馬雲,都分析了他們的一時和長期的影響,對於蘋果——因爲平臺已經搭好——所以,潛臺詞上也是喬布斯離開對蘋果的長期影響不大的意思。
而馬雲則需要完成平臺化的搭建,只是段永平相信馬雲能夠完成平臺化的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