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約定到開賽:高原上的足球賽之約溫暖震後災區
(原標題:從約定到開賽:高原上的足球賽之約溫暖震後災區)
央廣網北京1月2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在西藏定日地震災區,一場小學生足球賽26日中午如約舉行。在過去的半個多月時間裡,中國之聲曾經報道過這場足球賽的源起和準備過程,它不只帶給災區小朋友難得的放鬆,也是震後心理援助的一個開始。這場比賽戰況如何?在災後的特殊環境下,半個月的備賽過程又給孩子們帶來哪些變化?
海拔4200多米的風聲裡,足球比賽開場的哨音吹響。場上是14位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的男孩。他們的教練和帶隊老師在場邊觀戰助威。雖然孩子們從小習慣了在高原踢球,但比賽時長也要控制在上下半場各20分鐘。
小球員們在賽前換上新球鞋
這是2025年1月26日,6.8級地震發生19天之後的西藏定日。這場球賽源自十幾天前的約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急心理救援隊在震後趕到災區,領隊吳坎坎告訴記者:“我們來的時候就問小朋友喜歡什麼樣的活動。第一個提到的都是說我們要踢球,我說我們滿足你們,明天就給你們把球帶來。”
安置點旁邊的空地就是孩子們臨時的足球場。球門也是自己動手製作。
吳坎坎說:“沒有球門怎麼辦?我們就先設計球門,設計了一半,小朋友們說我們要不要直接就開幹?有一些搭帳篷剩下的架子,分分鐘就把架子給拖過來了,球門很快就搭建起來了。”
1月12日,措昂村安置點旁,孩子們的足球練習
應急心理救援隊的老師牽線,長所鄉嘎旦村的勇往直前隊和曲洛鄉措昂村的犛牛隊相約踢一場比賽。地震改變了孩子們的生活,而即將到來的足球賽,爲安置點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應急心理救援隊隊員譚惜仁和犛牛隊的教練之一、初二學生強巴旦增商量,爲了比賽,要制訂訓練計劃,加強飲食營養。
譚惜仁說:“我們商量了一下,把人數定下來,每天訓練的時間、訓練的內容等都定下來。人數定了以後,每天還要補充,比如,一個人需要多少奶,需要多少巧克力,需要多少水,都得統計,第二天就開始進行正規的訓練。”
但是,地震後一起踢球的孩子,比以前少了。譚惜仁發現,球隊的一位主力隊員幾天都沒來訓練。
譚惜仁說:“我悄悄地問了一下副隊長,他說孩子家裡有人去世。我說需不需要我們幫助?他說不要。”
譚惜仁沒有特別爲受災的事安慰他,只是邀請他來和大家在一起。
“我說要不要去參加比賽?他說參加不了比賽,我說要不要訓練?他說我可以看一看,我說行,我說你就每天來看一看,然後指導一下行不行?他說行。就讓他先來,先對隊伍有一種牽掛,有一個連接,後面再說。這個工作不能急,我們得慢慢來。”譚惜仁說。
影響孩子們訓練的因素還有天氣。1月23日一早,風沙漫天。天氣預報顯示,風力最高達到8級,孩子們做的臨時球門被吹倒,足球隊停止戶外訓練,譚惜仁還擔心措昂村寒假課堂的帳篷教室。
譚惜仁和主管部門商量,決定提前把寒假課堂搬進剛建好的活動板房。這天來上課的孩子領完過冬衣物就先回家。
1月23日,定日縣一處安置點旁的風沙天氣
還有一些孩子要幫着大人搬家,或者尋找廢墟下的財物。
譚惜仁說:“孩子們在家裡面都幹活,我發現,這邊的孩子家裡出事之後,他們會有家庭成員的責任感。六七歲的孩子也會去幫媽媽喂牛,但不管每天多忙,都會 跑過來看我一眼。”
這天,譚惜仁記掛着的那個男孩出現了,但因爲風大,沒來得及說話又回家了。
球場邊,兩支球隊的隊旗
三天之後,足球比賽的日子到了。場地在曲洛鄉小學的足球場,有綠色的人造草皮和規整的球門。孩子們的球衣和球鞋是剛剛借來或者收到的捐贈,犛牛隊是統一的紅色球衣,勇往直前隊的球衣就有綠和粉兩種顏色。兩個隊的隊旗立在場邊,犛牛隊的是孩子們在紅旗上用筆手繪完成。
13歲上小學六年級的隊長旦增頓珠說:“做隊旗的店家回家過年了,所以這是我們自己畫的,因爲要有足球精神。”
孩子們畫上了山峰和足球,也寫下隊伍的口號:踢足球、吃糌粑、建家鄉。還有隊員們的號碼和名字,旦增頓珠是9號。那個家中出現變故的男孩也上場了,這似乎是一個臨時的決定,以至於他的名字沒有寫上隊旗。但譚惜仁注意到了他神情的變化。
譚惜仁說:“他剛開始不想來,表情比較凝重。我擔心他不來參加比賽,結果來了。而且笑容好像也多了一些。”
爲這場比賽擔任裁判的是措昂村犛牛隊孩子們的老師堅才羅布。學校放寒假,他原本已經回到西藏山南的老家,地震後又趕到定日來陪伴孩子們。
記者:您今天看到他們的狀態,跟剛剛地震過後的狀態相比,有變化嗎?
堅才羅布:肯定有變化,開朗了很多。
旦增頓珠正在帶球進攻
足球爲孩子們趕走了一些悲傷和茫然。上半場,勇往直前隊2:0領先。啦啦隊在中場休息時跳舞助威,譚惜仁在場邊鼓勵犛牛隊的隊員們。“你們今天上場好像稍微有點緊張。不要緊張,平時練的時候怎麼踢,現在就怎麼踢。”
下半場,犛牛隊加強進攻,終於扳回一分,但還有多次射門要麼稍稍打偏,要麼被勇往直前隊11歲的門將旦增羅布撲出,最終比分鎖定在2:1。
獲勝的勇往直前隊,隊員們舉起門將旦增羅布
譚惜仁鼓勵輸了球的孩子們:“沒有關係,下半場踢得很好。我非常滿意,在我心目中,比姆巴佩、C羅都帥。”
後來她告訴記者,回程的車上孩子們還是有點失落。“孩子們情緒不是很好。我就跟他們說,你看咱們村的受災情況是不是比長所鄉要輕一些?咱們用友誼的方式,伸出手告訴他們,我們是在一起的,我們是朋友,我們是可以互相幫助,我們是可以互相聯誼的。出於這個目的,纔有的這個比賽。孩子們一下子就不難受了。”
而長所鄉嘎旦村勇往直前隊的帶隊老師李曉景,就給隊員們一一發放了獲勝的獎品。
李曉景爲球員們發放獎品
比賽結束,犛牛隊的帶隊老師之一,西部計劃大學生志願者李民慶,在場邊接聽了來自老家河南的視頻通話。
他和家人聊起自己曬得黑紅的臉,也問起家裡剛包的餃子。
李民慶:您包了什麼餡的餃子?
家人:什麼餡你也吃不着。給你寄過去吧。
李民慶:寄過來都壞了,快遞都已經停了。
記者:家裡的餃子你吃不上?
李民慶:對。
記者:這是第幾次不在家過年了?
李民慶:第一次。我是剛畢業來這裡,去年剛畢業。
記者:如果沒地震,也能回家過年?
李民慶:對,年後再回。有其他志願者交班之後,再回去。
另一名帶隊老師尕瑪西然知美老家在青海玉樹,2010年玉樹地震的時候,他才7歲。
尕瑪西然知美說:“玉樹地震的時候,這一套系統並沒有這麼完善。現在在這裡,有更加完善的系統把孩子們集合起來,去分散他們對災難的注意,更能去減輕家裡人的負擔。”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急心理救援隊的專家介紹,從足球賽入手,這些特殊時期的參與和陪伴,是心理援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只是一個開始,和孩子們建立起充分的信任之後,在未來的一年甚至更長時間裡,應急心理救援隊還會進一步幫助孩子們和他們的家庭,也會培養當地的心理援助團隊,服務災區更長的時間。(總檯中國之聲記者白傑戈 譚瑱 李楊 江曉晨 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