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月背到火星 珠海太空中心揭秘

珠海太空中心大廳:入口處掛上「永不落幕的中國航展」標語與宇宙星系牆,展現中國航天探索的宏大視野。(黃慕斌攝)

「天宮」空間站模型:逼真的「天宮」空間站與航天服展出,帶領參觀者一窺太空站的運行景象。(黃慕斌攝)

互動模擬駕駛:民衆體驗模擬駕駛設備,感受飛行起降的真實震動與畫面,人氣爆棚。(黃慕斌攝)

嫦娥六號任務展示:完整呈現嫦娥六號月背採樣返回的十一道工序,彰顯中國航天里程。(黃慕斌攝)

祝融號火星車模型:展館重現祝融號登陸火星場景,中國首次在火星留下座標與中文地名。(黃慕斌攝)

中國航天服展區展板解析航天服功能,並展示艙外航天服,吸引遊客駐足拍照。(黃慕斌攝)

走進珠海太空中心,展館最吸睛的莫過於「嫦娥六號」模型。今年六月,它完成了人類史上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帶回1935.3克月壤,震撼全球。月背因長期背對地球,無法直接通訊,透過「鵲橋二號」中繼衛星突破難關,讓探測器完成十一個高難度步驟。展區以流程圖完整重現這段歷程,觀衆不僅看見探月的艱辛,也感受到中國航太正一次次刷新紀錄。

祝融號:火星留下中國名字

火星展區同樣人氣爆棚。2021年,「祝融號」成功登陸烏托邦平原,成爲中國在火星的第一個座標。更令人矚目的是,火星上已有16個地理實體被正式冠以中文名字。從隕石坑到平原,第一次把中國文化印記留在另一顆行星。展館裡,不少民衆駐足拍照,直呼「看到火星上的中國名字,特別有驕傲感」。這不只是科學上的成就,也象徵中國話語權的提升,航太科技成了文化自信的新載體。

天宮空間站 太空生活引共鳴

「天宮」空間站展區則以真實還原取勝。觀衆走進核心艙、實驗艙模型,能親眼見證航天員如何在太空中生活。除了科學任務,航天員也能運動、學習,甚至透過通訊系統與地球連線。最引發討論的,莫過於「天上之水」─透過回收尿液與汗液再生利用,解決長駐太空的用水需求。站在覈心艙和實驗艙模型前,觀衆直呼「就像一座漂浮在宇宙的家」,感受到航天與日常的貼近。這不只是技術突破,也是一種未來生活方式的提前演練。

除了展示科技成就,互動體驗更讓太空中心成爲熱門打卡地。模擬駕駛艙內,觀衆可親手操控飛機起降,震動與視覺效果逼真,讓大小朋友排隊挑戰。太空騎行、VR探索則讓人瞬間「化身太空人」,沉浸式體驗點燃了無數人的航太夢。

珠海太空中心不僅是展館,更是城市戰略的象徵。依託「永不落幕的中國航展」品牌效應,珠海將航太展示、科普教育與產業願景緊密結合,塑造城市新名片。從嫦娥六號到祝融號,從天宮空間站到互動體驗,珠海用航太科技硬實力向世界宣告:這是一座擁有星辰大海視野的城市。(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