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本見證上海千年脈絡圖志開始,四位專家浦江暢談城水共生
一本影像爲筆、時間爲軸的黃浦江圖志《上海圖鑑.黃浦江》正式面世。
3月30日,由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當代上海研究所、陸傑城市影像工作室聯合編著,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圖鑑.黃浦江》,在建投書局舉行首發分享活動。
圓桌環節,由澎湃新聞副總裁、澎湃研究所所長張雲坡主持,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牟振宇,《上海年鑑》資深特約攝影作者、上海著名城市紀實攝影家陸傑,本書主編、當代上海研究所副所長陳暢作爲分享嘉賓,圍繞“水”“島”“城”等關鍵詞,講述文獻裡、鏡頭下、記憶中的黃浦江歷史與煥新。
陸傑以影像定格了陸家嘴、東方明珠、楊浦大橋等地標建設的歷史性瞬間,並講述了照片背後的故事;牟振宇講述"黃浦奪淞"等重大治水事件如何塑造上海城市基因;陳暢分享了"一江一河"如何承載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與紅色文化的交融共生。
《上海圖鑑.黃浦江》新書分享會。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 供圖
無圖不成志,500多張影像定格上海歷史瞬間
張雲坡:在上海推進文旅商體展融合發展的當下,“一江一河”未來10年的規劃也已出臺。《上海圖鑑.蘇州河》與《上海圖鑑.黃浦江》的出版恰逢其時,回顧江河發展史,爲上海城市空間的更新提供借鑑,爲我們思考人與水,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城,乃至上海與世界的關係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機會。
陳暢:黃浦江是上海極其重要的地理歷史資源。它孕育了上海的生長和崛起,承載了歷史和文化,也凝聚着上海的未來發展。“存史、育人、資政”自古以來就是地方誌的重要功能。全面展現黃浦江的地理歷史信息,展示其歷史沿革和功能轉變,講好從"生命之河"到"人民之河"的黃浦江故事,解讀黃浦江視角的上海這座偉大的城市,是地方誌的職責和使命。
之前編著出版的《上海圖鑑:蘇州河》獲評“2023年100種上海好書”,讀者朋友熱情洋溢的期許爲我們的編寫工作輸入了不竭動力,出齊“一江一河”圖鑑,方誌人希望書寫一個大大的“好”字。
爲什麼用圖鑑的形式?中國有2000多年的修志傳統,方誌之所以能在中華文明史上千載流傳,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方誌編修始終遵循自身的體例,包括圖等志書體裁。“無圖不成志”是方誌的歷史遵循。圖鑑/圖志,就是把“圖”這一編纂體裁,做了更加充分的運用和體現。
圖鑑的形式還迎合了時代的發展——讀圖時代,以圖爲主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也充分利用了數字技術和信息傳播方式的發展成果,增強了讀志用志效果,是地方誌與時俱進的表現之一。
《上海圖鑑.黃浦江》這本書的文字內容是從唐宋時期的地理歷史講起,很多史料來自舊有的地方誌書,包括一些圖片文獻。這些史料都是修志人青燈黃卷、薪火相傳的千年積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當下,對厚重的地方誌資源寶庫,包括年鑑的編撰成果,充分地挖掘和再創作,通過多元的方式展現,比如圖鑑,讓志書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典章文物,讓“一江一河”及更多的上海風光走進讀者視野,是方誌人把優質的文化資源直達讀者,爲上海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的積極貢獻。
陸傑:我和團隊從2015年開始整理黃浦江的影像,同時花了約8年重新航拍了黃浦江全流域。2023年完成全景拍攝時,對黃浦江的記錄已歷時40餘年,特別感謝朋友們在這期間的全力支持。
我拍攝黃浦江的起點是吳淞口——黃浦江與長江交匯處。早年我在部隊生活,是連裡唯一的上海人,但戰友卻常說“我們是一家人”,因爲他們大多來自長江頭,我來自長江尾。於是我便在返滬探親時,通過影像深入瞭解吳淞口與長江的關係。地面視角的侷限讓我意識到:只有航拍,才能展現江河的壯闊與城市發展的肌理。
吳淞口,20世紀90年代。本文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爲陸傑城市影像工作室提供,澎湃新聞經授權使用
吳淞口,2023年
航拍在當年是奢侈的,不僅因爲飛機的可及性,也因爲天氣、空軍臨時訓練等不可控因素。記錄上海的變遷、黃浦江兩岸的變化,東方明珠是一處重要地標,我從它打樁開始拍攝,當時並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只是從圖紙中看到有三個球體。因爲周邊沒有制高點,要拍出氣勢只有航拍實現。與30年後的陸家嘴鳥瞰進行比照,我覺得這張航拍是值得的,或許大家都想不到,變化會這麼大。
建設中的東方明珠,1994年
陸家嘴,2022年
南浦大橋工程前後歷時8年,是我進行全程跟蹤的項目之一。1992年大橋建成通車後,我無意中拍下的航拍,記錄到了十年之後的世博園地區,也正是因爲這張照片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航拍的上鋼三廠、江南造船廠等素材,我才後續跟蹤了世博的申辦,2003年進入世博地區,又拍了8年,形成了《世博日記》。
從浦東看世博地區,1992年
同機位看世博地區,2023年
可以說,改革開放也給了我機會,雖然很難,但值得。如今雖然有了無人機這樣的設備,但航拍仍非易事,且機會難得。
牟振宇:陸傑老師的照片反映上海鉅變,讓後人看到現在漂亮的黃浦江之前是什麼樣子。這些照片展現了建設的過程,比如陸家嘴、東方明珠、楊浦大橋等地標的鉅變時刻,是文字所無法比擬的。
大家可能覺得,40年前的照片不是很容易找到嗎?其實2002年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啓動前後的照片是非常珍貴的。這也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我是從2014年開始和黃浦江打交道的。通過十幾年的研究,我總結髮現黃浦江的發展與上海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大致可分爲五個階段:
1.生命之河,是黃浦江賦予了上海城以生命,有了江,纔有城市,是母親河的角色;
2.港口、航運之河,黃浦江爲上海的海港主航道,是上海走向世界的黃金水道,蘇州河也是上海的母親河,不過蘇州河是上海走向內地的內河主航道。一江一河,一外一內,構成了上海城市發展的主旋律;
3.工業之河,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國人在上海建廠,黃浦江率先成爲上海乃至中國最早的工業區,也是中國工業的搖籃。從上世紀30年代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上海是中國的工業中心城市,對全國的貢獻佔一半以上。
4.生態之河,大工業生產爲上海乃至全國提供了社會發展所需的設備和資源,同時帶來了水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黃浦江成爲一條生態之河,關係上海可持續發展的千秋大業。這也促使上海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從一個生產型的工業城市,開始向四個中心目標邁進。
5.人民之河。從2000年開始,黃浦江兩岸由生產性岸線向公共開放空間轉型,把黃浦江兩岸空間還給人民,成爲新世紀黃浦江治理的新目標。自此之後,黃浦江成爲人民之河,兩岸貫通,成爲城市世界最長、最大的休憩濱岸公共空間。《上海圖鑑.黃浦江》就反映了黃浦江五個階段的鉅變。
黃浦江與上海:一條江的逆襲,與一座城的崛起
張雲坡:我是四川人,從長江頭到長江尾,對江河的情感很深。本次圓桌將圍繞“水”“城”“島”三個關鍵詞進行分享。我曾策劃過一個專題,探討上海海岸線的變遷。正因爲有海岸線的變遷,才形成了太湖流域現在的面貌。我們先來談一談黃浦江的“水”。
牟振宇:長江從上游帶來的大量泥沙,在下游的太湖流域淤積,就在不同的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海岸線。唐代時期,海岸線就在今外灘的地方;從唐到宋,海岸線增長非常快;到了宋,已經延展至吳淞口。所以說,上海是在一千年前的宋代,基本奠定了今天上海的地理格局。
太湖的水要排出去。早在漢代就有東江、松江、婁江“三江入海”的格局,到了唐代,南面的東江和北面的婁江均已淤塞,只有中間的吳淞江一支獨大。到了宋代,吳淞江非常寬廣,下游足足20裡寬。但是從宋代開始,吳淞江下游也出現了淤塞的情況。造成淤塞的因素很多,一方面是因爲海平面上升,造成下游排泄困難,特別是因爲海岸線東移後,下游河段拉長,而且出海口又容易淤積泥沙,因爲潮汐的原因,大量的泥沙首先在下游淤積。
另一方面是因爲宋代在吳淞江上游的大運河處修築了長堤,截流了一部分水,導致吳淞江水衝的力量變小。吳淞江淤塞,就使太湖的水,一部分往南流,流到黃浦塘。黃浦塘最初只是一條南北向小河,大致在今閘港以北、龍華以南。隨着水流越來越大,到南宋末,黃浦塘東並上海浦,成爲吳淞江南岸最大的一條河流。但是呢,太湖的水,無論怎麼流,最終都要從吳淞江流出。
所以,元代和明初,太湖一帶的水患仍然非常嚴重。又因爲太湖流域爲納稅大戶,糧食生產重地,關係國家的經濟命脈。因此明成祖朱棣對於當時的水患就非常重視,派遣戶部尚書夏原吉前去治水。夏原吉採用了當地人葉宗行的建議,讓黃浦江改道走範家浜。改道打通後,水勢進一步變大,並逐步取代吳淞江,成爲太湖流域最大的下泄河道。而原來的吳淞江則降爲黃浦江支流,這件大事在歷史上稱爲“黃浦奪淞”。
黃浦奪淞對上海的港口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從青龍鎮轉移到十六鋪。相對於吳淞江,黃浦江的航道條件要優越得多。上海慢慢從一個地方性的港口城市,變爲江南地區甚至全國的一個重要港口城市。
陳暢:“黃浦奪淞”在《上海圖鑑.黃浦江》裡用的是"以浦代淞”。“黃浦奪淞”後,黃浦由“浦”升級爲“江”(歷史上,上海人一般把最大的河流稱爲“江”,小一些的稱爲“浜”“浦”“塘”等),通俗講就是黃浦變大變深,黃浦江取代吳淞江成爲最大河流,這樣一個水系的變化催生了上海地位的提升,促使上海形成爲通江達海的國際港口城市。
黃浦江自身,也成爲上海走向世界的黃金水道,蘇州河(吳淞江流經上海市區部分,外環線至黃浦江段),則是上海連通內地的內河主航道。上海的“一江一河”,它們在功能、產業形態,還有在上海發展中的角色是不一樣的。
現今,黃浦江沿岸打造的是彰顯上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黃金水岸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會客廳;蘇州河沿岸打造的則是宜居、宜業、宜遊、宜樂的現代生活示範水岸。
雖然“一江一河”是一外一內,但都是上海的母親河和生命線,共同構成了上海城市發展的主旋律。
再說下水源的區分。吳淞江(蘇州河)的源頭在瓜涇口(蘇州市吳江區),其水來自太湖。吳淞江曾在唐宋時期爲太湖流域最大的下泄河道,明“黃浦奪淞”之後,降爲黃浦江的一條支流,形成今“一江一河”的局面。
黃浦江的水源則更多一些,接納了太湖、澱山湖、杭嘉湖水系的諸多來水。1999年,上海地理學會專家組考證安吉龍王山爲黃浦江源頭。上海市老市長汪道涵爲此題寫了“黃浦江源”。後來,安徽省寧國市提出,黃浦江源頭應在寧國市境內沙灣河流域。這一說法,是在龍王山南溪的基礎上繼續溯源而上。
其實,這些源頭之爭,無不說明了整個太湖流域乃至長三角河道相連,大河小溪在這片土地上縱橫交錯,黃浦江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將蘇浙皖滬三省一市聯結起來,是長三角水文互融、人文相親的表現。
陸傑:黃浦江的水和港口有很大關係,有很多細節可以分享。比如領航員,以前也叫引水員,國外的船必須要由領航員帶領才能進入黃浦江。領航員通過水路送至船下,再進入船隻作業。
21世紀初,上海發展得特別快,每天有幾百艘外國船停在東海,原本領航員的登陸模式效率較差,所以在2001年,浦東機場建立了領航站,通過直升機把領航員送到船上,節省了很多時間。
黃浦江領航員
我查閱資料,跟拍了2 年。領航員的工作很難,不管颳風下雨,半夜也要領航,但大船怎麼走,他們一看就知道,非常厲害。
龍華港碼頭工人
這組影像攝於1999年到2001年期間,在如今的徐匯濱江,當時碼頭建設用的各種材料全是這些工人搬上來的,非常辛苦。
接下來這組影像也體現了黃浦江的水和上海市民的關係。當時還沒造跨江大橋,所以渡口很關鍵,每天的人流特別大。像世博區域的周家渡渡口,每天流量5萬人。上鋼三廠對面是江南造船廠,兩個大廠來回的人流變化特別大。冬天特別冷的時候,黃浦江上的風颳到臉上像把刀。
周家渡輪渡站
再例如,如今的三岔港地區,以前是塊淺灘,是外地船民的聚集地。可以看到,黃浦江的每一段都與上海息息相關。
三岔港附近船民
從碼頭煙火到世界港口,“人民城市”還在更新
張雲坡:城的發展,其實就是“市”的發展。水爲“市”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市”爲“城”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上海城市空間的演變,一條軸是東西向,一條是南北向。南北向主要就是以黃浦江爲主。1990年代以前,主要是在浦西,蘇州河兩岸向南北輻射。1990年代之後,浦東開發開放,再是內環-中環-外環的發展肌理。讓我們圍繞城市聊一聊煙火氣。
陸傑:與“城”相關的影像案例,第一個是龍華,以前是城鄉接合部,每年都會搞廟會,在上海很有名。附近有龍華機場。
20世紀80年代初,龍華寺周邊地區(上);20世紀30年代龍華機場(下左);1985年,徐匯濱江(下右)
然後是浦東。東方明珠建設之前,大部分都是些比較矮小的房屋,原住民比較多。東方明珠建成以後,整個浦東建設得特別快。
浦東變遷
我沒有刻意去追求光與影,但對社會的發展、周圍的人更感興趣,會特別關注。比如十六鋪碼頭,很多人曾經在這裡搭船,現在已經看不到了,比較遺憾。
20世紀80年代,十六鋪碼頭
2003年年底,十六鋪碼頭最後運營的一班客輪到港靠岸,十六鋪碼頭客運功能至此結束
牟振宇:上海的城市空間變化,大概可以用兩個特點來概括。首先,整個城市的空間發展與“一江一河”密切相關。上海早期的城市形態就是沿着“一江一河”的空間佈局展開。1843年開埠後,英美租界就建在黃浦江和蘇州河邊上,之後兩租界合併爲公共租界,而之後的擴展也是沿着黃浦江向下遊擴展,從虹口浜至復興島一帶,或者沿着蘇州河,從蘇州河口至今莫干山路一帶。
而華界呢?上海縣城,沿着黃浦江,向上至今徐匯濱江一帶發展。可以說“一江一河”奠定了上海城市發展的格局。由於蘇州河在浦西,所以城市的重心也在浦西。黃浦江就成爲城市的一條邊界線。一直到1990年,隨着浦東開發開放,黃浦江從邊緣變成城市的中軸。“一江一河”仍然成爲整座城市發展的主動脈、主方向,只是黃浦江的地位,比之前更重要,更突出了。
第二個特點就是一路向海。從十六鋪,到外灘,到北外灘,再到楊浦濱江,寶山吳淞口,都是向海的方向發展。因爲上海在逐漸向外開放,開放力度越來越大,從一個地方性的港口城市,慢慢發展成中國的,乃至東亞的,世界的港口。
1930年代出版的《上海港口大全》就指出,上海位置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在上海,長江與東海的交匯點也在上海。另外,整個世界的港口網絡的中心,也在上海。因爲上海到美洲的距離,和上海到歐洲的距離,大致是相等的。可見上海在整個世界貿易中的中心地位,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取代。
陳暢:“從歷史的縱深性”來看,有了水系就有了航運,有了航運就有了貿易和市場,有了市場自然也就有了人羣集聚的城鎮,有了縱橫交錯的街巷和城市建設。隨着人流和財富流的出現,自然就形成了經濟和社會。
久而久之,“一江一河”沿岸的“人的生活樣式”就形成了文化。也就是說,“一江一河”不僅是上海地理空間的兩條水道,也是經濟、社會、歷史和文化的交匯點。
歷史發展至今,上海具有3種文化特色,江南文化是我們的底色、海派文化是我們的特色、紅色文化是上海的亮色。
簡單看一下“一江一河”的紅色基因:1919—1920年間,共有20批1600名中國青年,從黃浦江北外灘一帶的碼頭出發,赴法勤工儉學,尋求革命真理。我黨歷史上第一位工人黨員李中,在黃浦江畔的江南製造局,一邊在車間打鐵,一邊積極團結廣大工友,傳播先進思想。蘇州河畔,因有滬西小沙渡工業區,全國第一所工人學校“半日學校”1920年出現,滬西工友俱樂部1924年創辦,1925年舉世聞名的“五卅”運動從這一帶開始。
江南文化中的精耕細作、海派文化中的善變求新、紅色文化中的追求真理和正義,都在“一江一河”有所體現和匯聚。
21世紀後,“還水於民,還岸於民”,近代以來分佈在黃浦江兩岸的碼頭、倉庫、工廠陸續搬離,黃浦江岸線的性質從生產型轉換爲生活型、服務型,濱水空間改造爲公共開放空間,告別“臨江不見江”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保護性更新濱江地區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如原江南造船廠留下的工業遺址活化利用建成博物館、展覽館,等等,從而延續了城市歷史文脈。在更新改造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歷史文化價值,讓更多的市民朋友更近距離地觸摸歷史痕跡,感受歷史文化的厚重與輝煌。
在“一江一河”沿岸的文化建設中,一方面是對歷史文化存量資源的沿襲和盤活,另一方面則是新增文化體量。
“世界會客廳”“半馬蘇河”,“藝術西岸”,徐匯濱江西岸美術館大道串聯起20餘座場館,世博會後中國館轉身中華藝術宮拉開了浦江兩岸文化帶發展,沿黃浦江東岸世博岸線,形成世博文化公園、大歌劇院、馬術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文化設施矩陣,讓“一江一河”濱水空間品質持續提升。此外,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上馬”“上艇”“上帆”等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文體活動和賽事在“一江一河”沿線舉辦。
可以說,文旅體商展疊加發展新態勢勢頭強勁,“一江一河”宛如兩條“城市動脈”,引領上海新一輪的高質量發展。
潮涌復興島:百年要地如何書寫科創圖景
張雲坡:復興島現在的發展非常迅速,而且充滿科技感和未來感。上海是一個關於遠方和遠航的故事,具有海洋性格的身世。第三部分,請大家圍繞關鍵詞“島”進行分享。
牟振宇:黃浦江上有兩座島——上游有泖島,我們叫太陽島,下游有復興島。復興島本來是處淺灘,名爲周家嘴淺灘。1906年,荷蘭工程師奈格主持黃浦江疏浚工程時,鑑於這裡河面太寬,水較淺,容易淤積,就採用了"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把河道變窄,讓水變深,把底下的沙沖走,形成黃金水道來滿足航道所需要的水深和寬度。於是浚浦局就在這裡重新設置了新航道,讓淺灘成爲陸地,河道自然就變窄了。由於這裡本來就是河流,因此先在淺灘外築堤,用丁子壩讓水把沙子帶入,自然淤積。
同時,將黃浦江疏浚過程中挖出的泥堆填到淺灘,從1913年開始填,一直到1934年竣工,填成了一千七百畝地。原本週家嘴臨江,吹填成陸後就不臨江了,產生了意見,於是又在裡面挖了條運河形成港口,由此,新陸地就變成了一座島。浚浦局用40萬兩白銀購買這片新陸地,現在復興島公園裡的一些老建築都是當年浚浦局出資建造的。
復興島的位置很重要,一進吳淞口就到了這個島,是兵家必爭之地。蔣介石離開上海之前,就在這裡指揮戰役,並從這裡出發去了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軍事機構就設在復興島,滬東造船廠也被接收,開始製造軍艦。
除了軍事功能,復興島上還有過上海最大的魚市場。2002年以後,隨着黃浦江定位的轉變,復興島的功能也開始調整。
陸傑:1985年,上海吃魚是憑票的,魚從是從東海捕來的。復興島上原來有家上海海洋漁業公司,雖然我暈船,還是硬着頭皮申請跟漁業公司的人一起出海了15天,拍到上海人吃的魚是怎麼來的。
從復興島出海捕魚
我建議去復興島的時候,最好是早晨矇矇亮,或者晚上,或下雨的時候,還有最好是秋天,島上很美,值得去走一圈。以後它應該會有很大的變化。
1992年,復興島全景航拍影像
2024年的復興島。中華造船廠舊址(左);復興島公園(右上);共青路(右下)
陳暢:復興島1934年建成時叫周家嘴島,因旁有周家嘴自然村,1945年更名,是一個南北走向呈月牙形的小島,西隔復興島運河與城區相接,其他三面皆爲黃浦江所環繞,這裡原本是黃浦江彎曲處,由於江面變寬,江水在此分散開,時間久了就形成一大片淺灘,黃浦江疏浚出來的淤泥堆積於此,經過人工修築,這才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解放以後,由於它的土地性質——央企、市屬企業的工業倉儲用地以及部隊特殊用地爲主,平常去這裡的人很少,因此保留了很多歷史的古樸風貌。
也恰恰因爲它有獨特的歷史底蘊和地理條件,大家對於復興島如何開發充滿了期待,寄予了厚望。2004年起,包括很多世界著名的設計公司提出方案,從“生態島”“休閒島”“論壇島”到“智慧島”“創新灣”等功能設想不斷涌現。正因爲復興島的重要和稀缺,本着“前瞻審慎”的原則,未做輕易的開發。2018年發佈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將復興島列爲“戰略預留區”。以“戰略留白”作爲“無限可能”的基礎。
不久前,《黃浦江沿岸地區功能融合發展和空間品質提升專項規劃(2025—2035年)》發佈。下一步,復興島也將加入到楊浦濱江科創中心的開發計劃,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我想,不管是文化活力如何煥新、智慧城區如何管理、公共空間如何塑造......復興島的建設發展一定是在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一定是以讓復興島成爲承載人民美好生活嚮往的“人民島”爲出發點和落腳點。
復興島的未來值得期待,強烈建議沒有去過的朋友去看一看!
張雲坡:圓桌從岡身聊到未來,從文化聊到經濟規劃,聊得非常充分。在數字時代,影像更加珍貴。數字引導我們進入理性世界,光影讓血肉之軀時刻警醒。這樣,我們才能感知我們所處的環境,才能自省,以及我們應該向何處去。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最近兩年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方誌正在從可讀,變得更可看,可聽,可用,“上海圖鑑”系列的編輯出版,就是最新的探索之一。2024年,《上海圖鑑.蘇州河》參與《奔流:全球城市人文對話》項目,去了巴黎辦展;2025年,《上海圖鑑.黃浦江》準備就緒,即將前往倫敦。
我們也期待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能爲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提升,爲文明互鑑提供更多的好作品。
《上海圖鑑.黃浦江》,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