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業繳費到鄰里社交,這家銀行如何掘金高頻交易場景?

中經記者 郭建杭 天津報道

近年來,銀行業對場景金融的探索不斷深入。從便民繳費到消費購物、從食堂用餐到養老醫療、從社區託管到文旅農遊的高頻交易場景,已成爲銀行數字金融創新的重要場景。

《中國經營報》記者近期獲悉,天津農商銀行在天津市靜海區朝陽街道社區創新接入智慧物業場景。此前,天津農商銀行在數字金融方面已探索了財稅、養老以及醫療等金融場景的應用。

當前農商銀行積極佈局場景金融領域,將金融服務融入生活場景,深入社區居民的衣食住行當中。

數字金融下社區

社區是農商銀行與本地居民、用戶高頻接觸的重要場景。

近年來,天津農商銀行發力場景金融建設,以“五篇大文章”爲指引,深耕物業場景,在靜海區朝陽街道社區率先上線智慧物業場景,成爲該市第一個以物業爲基礎的“綜合便民生活服務平臺”,居民通過手機不僅可完成物業繳費、投訴建議、鄰里社交等功能,通過數據沉澱還可以爲居民提供更精準的用餐託管、購物打折、健康義診、文旅娛樂等生活服務。

天津農商銀行數字銀行部負責人介紹:“我們通過物業服務這一剛需場景,一方面提升物業公司的數字化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爲社區居民提供集衣食住行、遊購娛醫等多方面的延伸服務,利用銀行具備的行業資源優勢,打通社區與商戶、社區與渠道、社區與需求的三層服務邏輯,將金融服務融入生活場景。”

天津農商銀行方面信息顯示,社區金融不僅方便了社區居民,還帶動了整個社區商業的發展。一方面,使用“吉祥物業通”後物業繳費率有明顯提升,降低了物業公司運營成本;另一方面,通過銀行支付收單業務的統一接入、統一清算和統一宣傳,激活居民社區內消費需求。

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聯合印發的《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支持金融機構以數字技術賦能提升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務質效,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合理佈局數字生態場景體系,構建數字生態運營體系。堅持人民至上,以服務大衆爲價值目標,構建零售數字金融生態,在做好金融消費者適當性管理的基礎上,有效提高金融產品服務的可獲得性和普惠性。

政策引導下,銀行應發揮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圍繞場景金融進行相關的創新產品的設計和孵化,並將數字金融融入客戶服務中。

數據構建用戶畫像

場景金融的核心價值在於基於多維用戶數據(包括交易記錄、消費偏好、信用評估等)構建精準客戶畫像,使銀行能夠主動識別客戶潛在需求,實現金融產品的精準匹配與個性化服務。

“銀行在進行線上信用貸款、消費貸等產品授信時,通常使用傳統數據源進行額度評級測算,未來加入了社區場景下的消費行爲數據,當數據積累到一定規模後,可以應用在零售端貸款產品的審覈測算中。”天津農商銀行數字銀行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舉例來說,用戶通過銀行的社區金融產品繳納物業費,如果該用戶按季度如期繳納小區的物業費,這個行爲可以被記錄在系統中,證明了居民的履約和信用狀況較好,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數據,銀行在向該用戶進行授信時可以參考並結合其他的數據來對該用戶進行測算。”

在社區場景中獲取到的數據如何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天津農商銀行數字銀行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場景金融下進行業務拓展的基礎是數據量實現規模效應,在數據量足夠多的情況下數據的價值纔會更高。”

據瞭解,銀行在場景金融方面不僅可以通過用戶消費行爲數據背後的信用狀況,對用戶進行定量評價,還可以和其他的零售業務結合。例如通過場景實現客戶引流和獲客,將場景中的流量轉化爲金融服務的客戶,場景金融通過智慧食堂、智慧醫療等高頻生活化場景觸達客戶,與客戶建立高頻互動,從而帶動貸款、理財等低頻的金融服務需求。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