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泥到綠蔭—圓山風景區,獲2025臺灣永續行動獎肯定

「TSAA臺灣永續行動獎」是臺灣永續界奧斯卡,爲表揚各界在實踐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工作之成果及貢獻。(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提供)

曾因違章建築林立失去自然風貌的臺北市圓山風景區,近年在市府跨局處努力下,完成了一場城市綠地的蛻變。今年以「還山於林、全民共享」爲願景,展現兼具生態教育、休閒遊憩與環境覆育的成果,榮獲「2025第五屆TSAA臺灣永續行動獎」SDG11銀獎肯定,成爲臺北市永續治理的重要里程碑。

圓山風景區過去因環境破碎、違章設施叢生,生態功能逐漸喪失。許多舊有設施,如早年因運動需求興建的羽球場,雖承載市民回憶,卻隨時代演進漸成環境治理的包袱。臺北市建管處在拆除過程中,不僅須顧及工程安全,也面對居民情感與歷史痕跡的挑戰,過程相當艱辛。

市府團隊強調,此項調整並非抹去歷史,而是希望將原本屬於少數人的空間,轉化爲全民共享的自然環境。如今圓山已走出違建陰影,蛻變爲市民親近的大自然綠肺,讓更多人感受森林的寧靜。

回收場域打造特色亮點-無邊際視野的微風平臺;疏伐木製成座椅-推動循環經濟,資源再生,減少廢棄物及材料運輸的碳排量。(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提供)

圓山風景區的親山步道如今成爲市民日常健行、散步的熱門路線。大地工程處規劃了北眼平臺、微風平臺、森林方舟等觀景據點,讓市民在步行途中鍛鍊身心,還能遠眺臺北盆地美景,體驗都市與山林交織的風光。

在整治過程中,市府導入循環經濟,將拆除產生的木材再利用於步道鋪面,減少新建材的使用;疏伐木則化身「昆蟲旅館」,營造多元棲息地,恢復生態鏈。同時,也透過企業認養模式推動造林,結合植樹節活動,與社會各界共同植下684株原生樹種,改善都市熱島效應,也強化山坡地水土保持與碳匯功能。

圓山「森林方舟」觀景平臺擁有開闊無遮蔽的視野,同時將大稻埕煙火與臺北夜景盡收眼底。(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提供)

圓山風景區的整治與再生,不僅展現市府對永續治理的承諾,也體現跨局處同仁的默默付出。此次榮獲「2025臺灣永續行動獎」SDG11銀獎,既是對市政的肯定,也是對建管處與大地處多年辛勤工作的回報。如今,市民沿親山步道拾級而上,無論遠眺城市景觀,或在林間尋得靜謐,都能感受這片土地的蛻變。

大地工程處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圓山風景區的生態教育、文化融合與環境覆育,並以此爲典範,打造友善生態、永續共享的城市綠地。透過持續努力,臺北將邁向兼具環境韌性與市民幸福的永續城市。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