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字“穩”與“進”,照見發展大勢

□時健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正在北京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過去一年殊爲不易、令人振奮的發展歷程,用一串串翔實的數字,鐫刻堅實步伐、銘記奮鬥擔當。透過數字背後,展現的是一份厚實的答卷,書寫了我們在新時代新徵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精彩篇章。

一串串數字,是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的有力印證。過去一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攻堅克難,順利完成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走出了“前高、中低、後揚”的運行態勢,辦成了許多大事要事、解決了許多難事急事。從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增長5%,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到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臺階、畝產提升10.1斤,從對外貿易規模創歷史新高,外匯儲備超過3.2萬億美元,到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1%,這些數字都生動表明了“穩”的態勢鞏固延續,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一串串數字,是科技實力持續增強的有力印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過去一年,我們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勃發奔涌,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產業升級有新進展,創新能力有新提升。既有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也有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幅超過3%,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3.7億千瓦;既有“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建成入列,也有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1.2%……這些數字都生動表明了“進”的步伐堅實有力,創新要素的加速匯聚,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正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

一串串數字,是綜合國力持續增強的有力印證。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關鍵之年當謀關鍵之策、應有關鍵之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只要我們堅定信念信心不動搖,直面矛盾問題不迴避,應對風險挑戰不退縮,就一定能夠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無論是突出迎難而上、奮發有爲的鮮明導向,經濟增長預期目標5%左右,還是在就業總量和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背景下,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無論是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還是完善社會保障和服務政策,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這些數字都生動表明了信心在當下也在未來,在凝聚民心、彙集民智的全國兩會推動下,我們一定能打好“十四五”收官戰,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