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語老師到稻草職人 張淑娥以嘉南稻藝延續八田精神
▲「臺灣稻藝」負責人張淑娥展示稻草手編寶船及日本石川縣指定型式注連繩。(圖/記者林東良翻攝,下同)
記者林東良/臺南報導
從嘉南平原的稻香田畔,到日本神社的歲末祈福門前,這條注連繩不只捆起稻草,更綁緊了臺日之情,臺南「臺灣稻藝」負責人張淑娥,以雙手將嘉南平原稻草化爲日本傳統開運祈福繩,十多年來外銷數萬件,成爲以手作延續文化外交的奇女子。
臺南市政府觀光觀光局指出,「臺南奇人帶路」系列邀請作家張耘書與鄭佩雯收集職人故事,展現臺南人堅毅與創造的生命力。張淑娥原爲日語教師,長期協助推動臺日交流,與「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故鄉石川縣建立深厚友誼。2009年,日本宮村榮社長訪臺時,希望以嘉南平原稻草製作注連繩,傳承八田的精神。當時擔任臺日友好交流協會總幹事的張淑娥,便邀請日本師傅來後壁授課,從翻譯聯絡一路做到製作推手,踏上手作外交之路。
張淑娥回憶,收割、烘草、編制,每道工序都考驗耐力與細心,遇雨季更是焦頭爛額。初期因生產困難、成本高昂,廠商接連放棄。她看着合作多年的宮村社長獨撐、心生不忍,決定「我不做,就沒有人會再做」。於是創立「稻藝研習所」,2012年正式推出「臺灣稻藝」品牌,從農業廢棄物中再生藝術與尊嚴。
張淑娥笑說,自己從光鮮的日語老師變成滿身稻香的農婦,家人都笑她「頭殼歹去」。但她靠着一股憨膽與使命感,邊學邊做、連成本都重新摸索,如今每年4至10月忙着趕日本訂單,稻草作品遠銷海外。她融合臺日文化,每年以生肖與地方意象發想,創作貓屋、稻草按摩棒等文創商品,讓傳統稻藝變得有趣又實用。????️用稻草傳愛 監獄稻藝班展現「重獲新生」
近年張淑娥也投入矯正教育,指導臺南第二監獄稻藝班,結合燈會花燈骨架製作三尊高達2公尺的稻草「官將首」,象徵受刑人重獲新生。作品在全國矯正署藝文技訓聯展中大放異彩。她說:「稻米是神送給人類最好的禮物,稻香是人與土地最深的連結。」
觀旅局表示,「臺南奇人帶路」系列自3月起連載,即將於12月出版專書,邀民衆體驗臺南職人的溫度與生命風景。11月1至2日也將舉辦《葫蘆裡農在玩什麼?》秋日農趣活動,展現臺南農村的自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