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OEM到全球競逐,國產“碼錶一哥”iGPSPORT跡馳“騎行超車”

《科創板日報》6月12日訊(記者 餘詩琪)在騎行碼錶這個看似小衆的領域,一家中國公司正用十年磨一劍的研發投入與差異化的出海策略,以及更懂用戶的產品體驗,悄然撼動國際巨頭佳明(Garmin)的統治地位。

iGPSPORT跡馳已經是騎行圈內的一線智能碼錶品牌,服務了全球超200萬用戶,銷售網絡遍佈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公司創始人楊小清在接受《科創板日報》專訪時,回顧了品牌出海從OEM走向自主品牌的關鍵抉擇節點,並分享了他們作爲中國運動智能硬件標杆品牌出海的差異化經營策略。

出海策略:從“借船”到“造船”

2012年的武漢,剛從上家公司離職回漢的楊小清作爲一個騎行愛好者首次接觸到騎行碼錶,當時的國內市場完全由海外品牌主導。“一個碼錶要上千,可能比很多人的自行車都要貴。”

華中科技大學科班畢業的楊小清嗅到了潛藏的機會,和兩個大學同學合計了一下,就開始了創業,在2012年9月註冊了iGPSPORT跡馳品牌,一年之後推出了首款碼錶產品iGS30。這是我國首款自行車GPS碼錶,填補了我國在自行車碼錶這個細分領域的空白。

但當時國內的騎行市場尚處萌芽階段,消費市場需要時間來培育。2015年,楊小清將碼錶出海提上進程。

對於文化、消費習慣完全不同的海外市場,楊小清最初選擇的出海路徑是“借船”,以海外代工(OEM)作爲起點。這個決策在當時充滿現實考量:初創企業需要生存,而國際大客戶的訂單意味着穩定的現金流。他坦言,貼牌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卻成爲團隊成長的“磨刀石”。

“以客戶爲師,以用戶爲中心,以質量爲根本”是他給iGPSPORT跡馳整個團隊定下的主基調。早期合作的海外品牌多爲行業頭部企業,有着完整的產品標準考覈體系,從原材料採購到生產流程管控都有明確規範。在這種要求下,iGPSPORT跡馳的質量控制體系跨過了“從0到1”,經得起大型集團的審視。

當天調研時,記者注意到公司辦公區的其中一層被設置成一條小型的生產線,在無塵操作間內,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操作。據介紹,這條生產線相當於一塊“新品試驗田”,每款新品都會在這裡經歷從研發到試產的全流程調試;而發往全球的產品,也會在這裡經歷遠高於行業標準的質量檢測。

OEM的另一重價值在於市場認知的啓蒙。在OEM時期,iGPSPORT跡馳除了建立生產體系,還通過海外品牌的深入接觸,捕捉到不同區域市場的需求差異,這些洞察爲後面的自主品牌出海打下了基礎。

OEM兩三年後,楊小清開始嘗試以自主品牌爲主的海外渠道建設,初期選擇與國外經銷商合作渠道拓展。在亞馬遜、速賣通等平臺,經銷商模式迅速打開銷量,但隱患也隨之顯現。“有些經銷商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而品牌需要長期價值建設,這種矛盾在市場競爭加劇時尤爲突出。”楊小清指出,當友商拋出更高佣金時,經銷商往往輕易轉向,導致品牌市場份額波動。

更深層的影響在於無法更長線地做好用戶服務,影響用戶口碑。隨着消費升級,用戶不再滿足於基礎功能,而是期待更完善的服務體驗——如產品使用教程、騎行社羣活動、固件升級支持等。但經銷商普遍缺乏投入這類長期建設的動力,他們的核心資源集中在渠道分銷而非用戶運營。

2021年,楊小清做出關鍵決策——“造船”:通過自建電商運營團隊,收回渠道的主導權,建立自主品牌服務體系。這個決定面臨巨大挑戰——彼時團隊既無跨境電商經驗,也缺乏數字營銷人才。“我們用了兩年時間儲備資源,把整個團隊都做了一次大調整,線上線下都是以直營爲主的渠道體系和專業的市場服務團隊。”楊小清表示。

如今,iGPSPORT跡馳的出海策略又有了進一步的延伸,開啓了“直營+本地化”的深度品牌和技術出海階段,這也是企業全球化經營的高維高價值階段。

比如在韓國和日本市場,iGPSPORT跡馳開始在當地組建分支機構,加入本土員工組建團隊,通過本地化的運營來服務日韓市場。“在歐洲,我們也在探索一些新的機會點。如果日韓的模式運營順利,下一步就會考慮在歐洲拓展。”楊小清表示。

研發投入的裂變:億元級投入背後的技術躍遷

從“借船”到“造船”,近十年的出海歷程裡楊小清跟iGPSPORT跡馳艱難地跨過了“OEM”到“自主品牌”之間的鴻溝。但另一種層面來說,iGPSPORT跡馳是越做越重了,想掙這樣的錢並不輕鬆。

在iGPSPORT跡馳的會議室,楊小清也沒有諱言這一點。他很認真地表示,“相比於同類產品,我們的投入要更高一些。”在他看來,我們沒想過“暴富”,更沒想過放低標準降成本來掙快錢,長期以來我們都是通過做好產品和用戶體驗,來“掙點小錢”。

“重視產品,重視用戶,重視自己的品牌。”對楊小清和iGPSPORT跡馳來說不是句空話。他始終相信,單一的成本導向、利潤導向是無法持久的,只有服務好用戶才能持續性地擴大規模,掙到合理的利潤。

反映到具體動作上,就是iGPSPORT跡馳在研發投入上格外大方,研發費用率長期保持在10%以上。這種“反效率”的投入在行業內堪稱“異類”。即使是國際巨頭佳明(Garmin),其整體研發佔比也只有約8%。

截至目前,iGPSPORT跡馳累計研發投入突破億元級別,研發團隊規模超過100人。這在行業裡絕對是第一梯隊的水平。而且在自行車碼錶細分領域,iGPSPORT跡馳的投入強度已經領先於佳明。"相比友商,我們在碼錶品類更加聚焦,這種專注讓我們能在細分賽道集中資源,持續突破。"楊小清解釋道。

iGPSPORT跡馳的“超車”也由此開始。早期的研發聚焦於用戶痛點,比如“長續航”。2017年,團隊通過大量電池選型測試和軟件算法優化工作,將碼錶續航率先從行業平均的10小時提升至50小時,直接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

類似的單點突破還有很多,不過楊小清認爲這些只是“微創新”,這一時期的iGPSPORT跡馳更多是“跟隨+小規模創新”的策略。隨着技術積累和對需求理解的加深,楊小清認爲在之後的幾年,公司嘗試的方向會更接近本質化的創新。

“現在的研發是將無線通信技術、導航技術、AI算法等和騎行需求進行深度的耦合。傳統碼錶是數據記錄工具,而我們要把它變成'騎行智能夥伴'。”楊小清表示。

今年3月新推出的BiNavi領航者是他們研發的一次全新嘗試。和以往的碼錶不同,這款產品針對不同騎行場景,提供定製化導航方案,不論是環線、路書還是賽事,BiNavi領航者均能快速解析並提供準確的轉彎、爬坡及補給等提示,爲騎行者提供全程護航。被不少用戶評價爲“導航體驗最好的碼錶”。

AI技術的浪潮讓楊小清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認爲騎行場景下的智能化應用還有極大的探索空間,比如基於用戶體能數據、偏好標籤(如“喜歡爬坡”“偏好風景路線”),實時生成專屬騎行路線;又或是上線智能訓練教練,通過分析騎行軌跡和心率數據,自動生成訓練計劃,並在騎行過程中實時語音指導等。

技術的躍遷正在重塑產品定義,這也是他們與海外巨頭形成差異化競爭的核心。“如果只拼參數或贊助賽事,十年也難超越。”他表示,如同電動車顛覆燃油車,智能導航碼錶正重構騎行體驗,“當用戶發現這是與傳統產品完全不同的新品類,機會就來了。”

iGPSPORT跡馳現在在做的就是推動騎行硬件從“工具時代”邁向“智能時代”。持續的研發投入不僅強化了單品競爭力,更催生了生態化佈局。團隊以碼錶爲核心,拓展出智能車燈、心率帶、運動手錶等周邊產品,並開發了自有數據平臺,用戶通過一個賬號即可同步多設備數據,生成多維運動報告。“我們正在構建一個開放生態,未來計劃接入第三方設備,如智能自行車、運動相機等。”楊小清表示,這種生態化策略也將真正爲用戶創造價值,提升用戶粘性,形成競爭壁壘。

目前iGPSPORT跡馳服務全球超200萬用戶,年均增速達50%。按照楊小清的規劃,在全球約1.5億-2億的騎行人羣中,iGPSPORT跡馳有機會將市場滲透率提高到10%,覆蓋超千萬用戶。

結語

從武漢的一家小廠房到全球騎行愛好者的裝備清單,iGPSPORT跡馳的十多年曆程勾勒出中國智能硬件出海的新範式:摒棄單純價格競爭,以研發投入構建技術護城河;超越簡單渠道擴張,通過本地化運營融入目標市場生態,形成自主品牌優勢;突破傳統品類邊界,用智能化創新持續爲用戶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