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舸爭流”到“七雄爭霸”,中國汽車業大整合催生全球競爭新秩序
3月29日,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下一步將對整車央企進行戰略性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戰略性重組的目標是集中央企的研發製造和市場等優勢資源,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引領智能網聯變革的世界一流汽車集團。此外,還將鼓勵央企加大其他合作。
國資委釋放的消息透露了汽車行業深度整合的信號,也被看作爲中國汽車行業在新能源轉型與全球化競爭背景下的一次重大戰略調整。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快速崛起,攻破了燃油車時代合資品牌的防線。但與此同時,中國車市價格戰此起彼伏,市場集中度在加速提升,關停並轉現象不斷上演,汽車市場競爭格局尚未形成定局。
盤古智庫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5年開年,東風與長安的戰略重組、吉利極氪與領克的整合、廣汽與華爲的跨界聯盟等事件,標誌着行業已從“單打獨鬥”轉向“合縱連橫”的深度整合階段。未來,行業將進入“戰國七雄”時代:市場集中度提升,資源向頭部聚攏,技術壁壘成爲護城河。從“百舸爭流”的春秋時代,邁向“強者恆強”的戰國紀元,這場變革不僅會重塑行業格局,更將顛覆全球汽車工業的權力版圖。
全球汽車業版圖重構
全球汽車產業歷經百年演變,從早期區域市場集中化到跨國集團競合,再到智能化時代的生態重構,經歷了多輪整合。汽車產業變革浪潮中,中國車企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從全球不同市場來看,歐洲、美國、日本均通過政策與資本力量形成了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歐洲以大衆、戴姆勒、寶馬、雷諾、Stellantis五大集團構築技術壁壘,美國“底特律三巨頭”(福特公司、通用汽車、克萊斯勒)憑藉規模效應主導市場,日本政府推動豐田、日產整合30餘家企業形成集約化格局。
盤古智庫報告將全球車企合併浪潮分爲三個階段。自1980年後,全球化浪潮催生了跨國併購,通用和福特分別併購多家品牌、戴姆勒和克萊斯勒合併等舉措締造了全球汽車市場“6+3”體系(通用、福特、豐田、大衆、戴姆勒、雷諾+本田、寶馬和標緻),2002年這些車企掌控了全球90%的產能;而2008年金融危機是一個轉折點,通用破產、克萊斯勒聯姻菲亞特折射出傳統模式危機,與此同時,中國市場爆發式增長推動了吉利等發展,全球車市格局向“6+X”演變,現代-起亞躋身頭部、戴姆勒拆分業務後跌出前十,全球汽車產業舊秩序被顛覆;2020年電動化與智能化觸發全球汽車產業深度重構——歐洲PSA與FCA合併爲Stellantis集團成爲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豐田-斯巴魯共享電動平臺、日產-雷諾重構股權,中國車企通過技術輸出(如比亞迪刀片電池)與資本運作(吉利收購沃爾沃)重塑全球競爭規則,產業邊界從機械製造向軟件生態加速遷移,規模效應與技術創新成爲雙軌制生存法則。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全球汽車銷量爲9060萬臺,同比增長2%。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強調,中國汽車市場對全球的影響力巨大,尤其是在2016至2018年間,中國汽車佔全球約30%,雖然2019年略有下降,但2020年後迅速回升,2024年直接衝到了34.7%。今年2月份,比亞迪和吉利在全球汽車市場排名中位居前列,分別排在第六位和第七位。
中國車企正經歷從”技術引進”到”技術輸出”的蛻變:新能源智能汽車時代,大衆與小鵬合作,比亞迪刀片電池技術授權豐田,華爲ADS智駕系統搭載在奧迪等外資品牌汽車上。中國車企在技術上的躍遷,推動中國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建立起全產業鏈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盤古智庫報告預測,到2035年,中國汽車出口將形成以新能源整車+智能化解決方案+基礎設施EPC爲支柱的複合出海模式,真正實現從“產品輸出”向“產業規則輸出”的升維跨越。此外,以300萬輛作爲進入世界前十的門檻粗略估計,未來國內市場競爭格局穩固後,全球十大汽車集團中至少5家將來自中國。
生死競速
盤古智庫報告顯示,回顧全球汽車產業百年整合歷程,企業生存的核心能力始終圍繞技術迭代與市場適應能力展開。優勝者往往在技術能力、市場化、全球化三大維度中有良好表現。這三重能力的交織構建起現代車企生存矩陣:技術能力決定發展上限,市場化考驗運營效率,全球化衡量戰略縱深。未來競爭中,能將前沿技術成果轉化爲規模效益,在價格戰中保持健康現金流並維持研發投入,並通過地緣佈局分散風險的企業,方能穿越週期持續領跑。
國內市場來看,燃油車時代,合資品牌牢牢把控着中國車市,德系、日系、美系和韓系車類似於戰國七雄,中國10家銷量超過100萬輛的車企中,合資公司一度佔到其中7席。但就在合資品牌沉浸在中國巨大的市場紅利中時,中國市場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汽車動能加速從燃油車切換至新能源汽車。如今,比亞迪牢牢坐穩國內銷量冠軍寶座,過去多年銷量排名前三的南北大衆和上汽通用已與其拉開較大差距。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2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市佔率首次突破了70%,其中比亞迪、吉利、長安和奇瑞拿下了近50%的份額。
伴隨着燃油車市場份額的急劇萎縮,“關停並轉”此前兩年已在合資品牌領域不斷上演。從幾年前鈴木、歐寶退出中國市場,到馬自達在中國市場合並業務,再到北京現代、長安福特、神龍汽車等變賣工廠瘦身,部分合資品牌正在加速衰退。另一方面,此前狂奔的造車新勢力已初步形成頭部企業,而多個品牌已經走向破產。近兩年來,華爲、小米等科技新貴加入造車大軍,智能化浪潮下,汽車市場競爭格局不斷變化。在汽車產能整體過剩和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下,行業兼併現象仍在上演,車企排位不斷變化。
“未來兩三年,我國汽車將進入新能源汽車主導市場發展的新階段。而現在有至少3000多萬輛的燃油車產能和2000多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能,其中新能源汽車產能大多是新建。目前,油車產銷量及盈利率大幅下降,產能大量放空面臨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機,有一些企業已經停業倒閉,汽車產業生態重構迫在眉睫。”工信部原副部長蘇波在2025中國電動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儘快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引領和指導,在大力推進燃油車企加快電動化轉型的同時,支持新能源汽車新增產能,主要通過對燃油車企的兼併重組、股份制改造、資產收購等方式來實現,不再大規模徵地新建產能,減少繼續並行發展造成的更大資源浪費。
盤古智庫報告指出,中國汽車產業併購整合將沿五大路徑加速演進,重構”七雄爭霸”新格局,包括央國企通過重組優化資源配置、 外資併購本土新勢力(如Stellantis控股零跑)獲取智能化技術、頭部民企通過參股/託管盤活國有產能(如民企運營國資閒置工廠)、企業間併購快速獲取技術/渠道(如新勢力兼併二三線品牌)、民企收購外資不良資產實現技術吸收與品牌重塑(如吉利整合寶騰)。基於全球汽車產業整合規律及中國市場競爭態勢研判,未來十年中國汽車產業將加速向“2+5”梯隊格局演進:即以比亞迪、吉利控股爲核心的頭部(300萬輛級主體),疊加通過戰略重組形成的五大主力集團(去蕪存菁後的國企/新勢力/市場型玩家),整合後最終形成2+5的格局(甚至小於7家)進而分爲四大梯隊。對於汽車企業來說,年銷售量300萬可“進入主桌打牌”,100萬是“生存底線”。比亞迪、吉利組成第一梯隊,提前拿到“出線權”;綜合一汽、東風、長安、廣汽、上汽、北汽各方面表現及汽車銷量情況,或將通過行政主導式重組實現產能優化,未來只留2-3家;奇瑞、長城、理想、鴻蒙智行、小米、小鵬、蔚來、零跑等存留2-3家;其他企業則被淘汰或併購。
從合資車企“市場換技術”到中國車企技術輸出”,中國汽車業逆襲。而當價格戰的硝煙漸散,技術創新與生態構建的持久戰將拉開帷幕。在電動化、智能化、全球化的三重浪潮中,中國車企正以整合者姿態,書寫屬於自己的時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