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煤都”到“氫谷”:“風光”內蒙古華麗轉身|年中能源觀察
年中能源觀察之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林典馳
2025年上半年在建氫能裝備項目總投資28.02億元,綠氫產量3659噸,綠氨產能達到32萬噸/年······
一連串數字的背後,曾經有着“煤都”之稱的內蒙古,正在加速向“氫谷”轉型。
今年7月14日,一份重磅文件發佈爲內蒙古氫能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內蒙古自治區推動氫能裝備製造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正式落地,《行動方案》明確定位了內蒙古四座城市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海的氫能產業發展定位,打開了一幅氫能經濟新藍圖。
《行動方案》中提到,呼和浩特扛起研發大旗,作爲氫能裝備研發基地,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包頭市變身“氫能充電寶工廠”,佈局固態儲氫和燃料電池重卡生產基地;鄂爾多斯主動電解水制氫和輸氫設備,抓住產業鏈的命脈;烏海則把焦化廠副產物氫直接提純,變身清潔能源。
爲何內蒙古如此重視氫能,大力建設產業集羣?
這得從內蒙古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說起。長期以來,這片廣袤的土地作爲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基地,以“煤炭大區”的形象深植人心。
但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內蒙古需要逐步擺脫對傳統的化石能源依賴,轉向新能源戰略,尤其是綠色氫能。
氫能,被認爲將是21世紀的終極能源,兼具能源和工業原料雙重屬性,是實現交通、工業等領域深度脫碳的關鍵路徑。
放眼全球,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將氫能納入國家戰略;聚焦國內,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氫能產業集羣已初具規模。
內蒙古發展氫能經濟,並非憑空生造。
內蒙古發展氫能,有着天然的資源稟賦和歷史機遇。
據測算,其風能技術可開發量達14.6億千瓦,佔全國一半以上;太陽能技術可開發量達94億千瓦,約佔全國五分之一。
這些風光資源爲大規模、低成本電解水制綠氫提供了近乎無限的“綠電”原料。
截至2024年初,內蒙古新能源併網裝機規模已歷史性地突破1億千瓦,成爲全國首個邁入此量級的省區,這爲其綠氫產能的爆發式增長提供了支撐。
整體綠氫的價格目前仍然偏高,儘管內蒙古制氫成本僅爲21元/kg左右,爲全國最低之一,但與灰氫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政策補貼才具備經濟性。
在綠氫成本總體偏高的初期,多元化的氫源是平穩過渡的關鍵。內蒙古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可發展成本較低的煤制氫(灰氫),若與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結合,則可升級爲碳排放較低的藍氫。
此外,作爲重要的化工基地,其氯鹼、焦化等產業在自治區每年可產生超過130萬噸的工業副產氫。對這些副產氫進行提純和就近利用,能有效降低初期用氫成本,爲綠氫的規模化應用培育市場。
內蒙古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煤化工、鋼鐵冶金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聚集。在“雙碳”目標下,這些行業面臨巨大的減排壓力,而氫能提供了理想的解決方案。例如,利用綠氫替代煤制氫生產甲醇、合成氨,可以實現化工過程的綠色化。
7月8日,遠景打造的全球最大152萬噸綠色氫氨項目首期32萬噸工程在內蒙古赤峰建成投產。
“這座‘新石油’(綠色氫氨)的新產業基地,將會捕捉戈壁灘生生不竭的風和光,轉化成綠色的燃料來驅動這個世界。”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表示。
內蒙古在交通場景也有着氫能應用的天然土壤。由於內蒙古地廣人稀,物流運輸距離長,特別是礦區擁有超過100萬輛的重型卡車、礦山機械等,這些車輛是柴油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戶。
氫燃料電池汽車具有續航里程長、加註時間短、承載能力強的優點,特別適合重載和長途運輸場景,在長距離場景下運輸,運營成本與柴油重型卡車近乎持平。
因此,用氫燃料電池重卡替代傳統燃油重卡,成爲內蒙古推動交通領域綠色轉型的重點方向。鄂爾多斯市和包頭市已成功入選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城市羣,爲氫能交通的商業化運營提供了先行先試的平臺。
有媒體報道,49噸氫燃料電池重卡實測百公里氫耗低至8.5公斤,平均加氫價格降低至30.42元/公斤,單公里運營成本已經低於燃油車。疊加購置補貼、高速通行費減免等政策支持,燃料電池汽車在高速幹線、冷鏈運輸等優勢場景下,全生命週期運營成本相較於同類型燃油車具備競爭力。
依託得天獨厚的優勢,內蒙古正雄心勃勃地構建一個覆蓋“製備、儲存、運輸、應用、裝備製造”的氫能全產業鏈。
通過系統性規劃和重點項目牽引,一個世界級的氫能產業集羣正在北部邊疆迅速崛起。
內蒙古的氫能產業藍圖並非零散佈局,而是遵循着一個清晰的空間戰略。根據規劃,全區構建的是“一區六基地一走廊”的產業格局。
一區指的是鄂爾多斯、呼和浩特、包頭、烏海四市爲核心的“鄂呼包烏”氫能產業先行示範區,集中優勢資源率先突破,也就是此次文件重點提到的四大城市。
六基地功能明確、分工協作,包括全國重要的綠氫生產輸出基地、燃料電池重卡應用基地、氫能技術研發基地、燃料電池重卡生產基地、工業副產氫生產基地、蒙西和蒙東氫能綜合生產基地。
一條氫能經濟走廊指的是,到2030年,進一步擴大內蒙古氫能產業覆蓋範圍,將興安盟和呼倫貝爾市納入其中,擴大氫能在城際貨運、客運等交通領域應用,建成貫通內蒙古的氫能經濟走廊。
從產業鏈上,更可以看到內蒙古在氫能領域多年來的佈局。
內蒙古已經明確。以綠氫爲主要發展方向,從規劃階段邁入規模化的實操階段。
截至2024年底,內蒙古已批覆39個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配套新能源裝機2640萬千瓦,規劃綠氫產能107萬噸/年。
一批標誌性項目出來了。例如,大唐多倫煤化工的15萬千瓦風光制氫一體化示範項目,將生產的綠氫直接用於替代灰氫合成甲醇,開創了“綠氫耦合煤化工”的創新模式,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13.9萬噸。
氫能的規模化應用,還離不開低成本、高效率的儲運體系。
內蒙古深諳此道,將管道運輸作爲破局的關鍵。備受矚目的“西氫東送”輸氫管道工程(烏蘭察布-北京)已正式獲批並納入國家規劃,這是中國首條跨省區、長距離、大規模的純氫輸送管道,對打通綠氫外送通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一切新興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紮實的技術儲備,這是支撐產業持續向前的根本動力。內蒙古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氫能裝備製造業的培育,目標是到2027年,內蒙古全區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裝備製造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建立較爲完善的供應鏈和產業體系。
通過“引進+培育”雙輪驅動,一批龍頭企業已在內蒙古落地生根,關鍵裝備的本地化製造能力正迅速形成。
廣東國鴻氫能公司由南到北跨越大半個中國來到鄂爾多斯投產了大功率氫燃料電池電堆生產線,其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包頭氫晨科技等企業也在同步發力,構建核心零部件的供應能力。
本土企業北奔重汽扛起了氫燃料電池重卡產業鏈“鏈主”的大旗,已成功下線內蒙古首臺套氫燃料電池重卡,並牽頭構建“風光氫儲車”一體化產業生態鏈。
另一方面,離網制氫、風光氫儲氨醇一體化等適應可再生能源波動性的新模式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推動技術迭代和成本下降。
隨着產業鏈不斷成熟,批覆項目陸續投產,以“鄂呼包烏”爲核心的產業集羣將進一步壯大,氫能在內蒙古逐步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
從“烏金”滾滾的煤炭時代,到“風光”無限的綠電時代,再到如今“氫心”聚力的氫能時代,內蒙古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能源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