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皮車」到高鐵 春運 一部流動中國的社會進化史

從早期「綠皮車」裡的雜味「囧」途,到高鐵時代大道坦途,春運,一部流動中國的社會進化史。(大陸央視)

大陸中央廣電總檯「國際線上」欄目專題報導,從1954年首次統計的2300萬人次,到2025年預計突破90億人次,春運這場「人類最大規模的週期性遷徙」,早已超脫單純的人口流動範疇。像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社會七十一載滄桑鉅變,從早期「綠皮車」裡的雜味「囧」途,到高鐵時代大道坦途,如一部動態社會進化史,記錄着流動中國的精神歸途,也是民衆從生存到生活的世紀跨越。

大陸前鐵道部統計,1993年春運,平均每平米車廂要塞進8個人。在車廂連接處,務工人員單腳輪換支撐以節省體力。這些細節,勾勒出上世紀九十年代最鮮活的奮鬥圖景,每個擠上火車的人,都是市場經濟的弄潮兒。這場轟轟烈烈的時代遷徙,正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最真實寫照。

2011年京滬高鐵開通,北京到上海時間壓縮到5小時。智慧出行徹底改變了春運圖景。12306系統每秒處理1000張車票,人臉識別閘機每分鐘通行30人,無紙化車票節省的紙張,連起來可繞地球12圈。在廣州南站,智慧型機器人日均解答諮詢2000次,連方言問路都能精準應對。

今年春運前夕,民衆可以透過「候補購票」系統,搶到回鄉車票返鄉,這種從容便是源自於高鐵「說走就走」的旅途,成爲現實,鄉愁就不再是懸在日曆上的倒計時。

春運人潮的幾何級增長,背後關聯的是深層的社會命題。數以億計的務工人員羣體,在城鄉之間擺渡,像候鳥般追逐發展機遇,竭力融入熙攘城市。

然而,對故鄉親人的牽掛,在親情主導下催生出「反向春運」新形態,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接父母進城過年。這種過節理念及方式的嬗變,既是代際關係的重構,也預示着人口流動新趨勢。當「此心安處是吾鄉」成爲可能,春運終將超越物理位移,昇華爲文化認同的精神歸途。

站在90億人次的歷史刻度回望,春運史就是一部壓縮版的中國現代化史詩。從綠皮火車到復興號,從紙質車票到刷臉進站,每個技術飛躍都對應着民生福祉的提升。春運的巨大變遷是時代發展的生動寫照,在見證中國交通發展,也體會到民生幸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