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動性到跨境合作:臺灣虛擬資產監理的挑戰與機遇
幣安亞太區域團隊代表、臺灣金融科技協會常務理事何軒榕。 幣安/提供
《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送院在即,作爲臺灣首部針對虛擬資產所立之專法,其不僅有助填補過往監理制度上的空白,亦有望爲臺灣虛擬資產產業的發展開創新局。尤其當美、日、歐盟等諸多國際重要經濟體紛紛推行相關政策之際,更顯其關鍵及必要性。然而,面對虛擬資產此類新興資產類別,如何在穩固市場秩序同時,既又確保制度符合實際需求,幫助市場能接軌國際,則是監理設計上的核心課題。
根據調查,國人在選擇虛擬資產交易平臺時前二大考量因素爲:平臺安全性以及交易流動性與價格穩定度,此一結果不僅反映投資人對安全性的高度重視外,對市場結構與交易效率亦有相當之期待,爲政策制定者不可不察之處。
事實上,流動性是任何金融市場穩健運作的根基。所謂流動性指的是資產在市場中以穩定價格買賣的能力,流動性越高代表投資人可以快速買賣其資產,且不會對市場價格造成太大影響,反之,流動性愈差,則資產將面臨價格劇烈波動與難以成交的風險。
一個鮮明的例證是,早前南韓總統尹錫悅甫宣佈戒嚴時,韓國本地最大的交易所Upbit的比特幣價格在短短几分鐘內由94,000美元閃跌近30%,至62,000美元左右,而此一現象並無出現在其他國際主流交易所。其背後關鍵因素之一,即是因爲韓國當地交易所的流動性相對封閉,與國際市場整合程度較低。若以用國人熟悉的股票市場爲例,此好比投資人慾購買一支美股,但可被撮合的交易對手卻只限於國內單一券商平臺上的國內其他投資人,在流動性有限下,成交價格非常容易與全球市場之價格出現脫節。
在國際上,透過持續性的交流與對話,其實也有更多監理官採取開放和務實的態度。相較於過往期待以本地化、區隔市場的管理模式,更能夠將虛擬資產的技術本質與全球市場運作邏輯納入考量,從而得以理解和接受建立共用訂單簿與錢包託管方案等基礎建設。在確保有效監管同時,保障市場穩定度與交易效率。
因此,筆者建議,臺灣的市場監理機制也應將流動性與市場整合度納入其衡量指標內,方能爲我國打造一個穩定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市場環境。
在市場層面之外,金融犯罪防治也是一項在監管上亟須解決的當務之急。統計指出,目前在臺灣涉及虛擬資產犯罪樣態,以詐欺和洗錢爲大宗。其主因爲不法分子意欲透過區塊鏈跨境傳輸的特性,藉此快速轉移與清洗不法所得。
區塊鏈的技術並非造成風險的主因,相反地,其公開且可追蹤的特性,實則讓每一筆鏈上交易都可追蹤且無法竄改,使全球執法人員得以用前所未有的效率調查金融犯罪案件,追蹤和追查資產流向,從而爲加密金融體系創造極大的透明度。惟由實務面來看,現實上仍存在一些痛點必須克服,特別是在跨境案件之協作。
以我國的情況來說,縱然在法規的不斷完善之下,已逐漸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金警聯防機制,然據一線檢警調人員經驗,跨境執法合作仍爲最大瓶頸,其因爲目前法規並未課予海外交易所配合的義務,且並非所有境外交易所都願積極配合臺灣執法單位之請求,包括情資分享或資產凍結等,從而形成執法斷點。
據幣安內部數據統計,來自臺灣執法請求案件數在亞洲乃至全球名列前茅,這體現出臺灣執法人員戮力辛勞,鍥而不捨的辦案態度。不過,我們也仍應積極思考,該如何透過政策引導,建立一個更爲「全面」的監理網路,以助我檢警調人員發揮最大效能,實踐更強大的公私協力,以構建出更加安全的環境,這也將取決於主事者的遠見與智慧。
筆者曾多次作爲國際業者代表參與立法院公聽會提供建言,其間不乏有各種倡議和意見,充分展現了社會各界雖對專法抱有疑問,但更多仍是充滿期待,冀望能夠透過踏出此關鍵一步,促進產業向上發展的殷切。我也期待,未來制度不只是一道防線,更能成爲臺灣虛擬資產市場鏈接國際的重要基石。
(作者爲幣安亞太區域團隊代表、臺灣金融科技協會常務理事)